作者 朱巖(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隨著數字化發展走向新階段,企業所處的大環境較以前發生了巨大轉變,這種變化可用三個字來概括,即“碳”“數”“信”。第一是“碳”,企業發展要在雙碳目標環境下進行,以碳約束為硬性約束,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模式;第二是“數”,發展低碳產業創造新財富,要注重數據要素并從中挖掘更多價值;第三是“信”,當前社會已經進入到以誠信為基礎的階段,應當建立起一個全體參與的信用體系。基于這三個字,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擁有更多新機遇。
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布局下的企業新機遇:數據要素化
“數字化”和“信息化”這對概念要注意區分。信息化更多是向企業內部發力,優化流程、降低成本,解決企業信息不暢導致的瓶頸性問題;數字化是向企業外部發力,向產業生態尋求價值。信息化不需要做大產業,而數字化需要做大產業“蛋糕”。另一對需要加以區分的概念是“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以流量為核心,產業互聯網以信用為核心。消費互聯網的弊病在許多大廠前些年的運作方式中展現出來,他們雖然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但是網絡上的信用缺失問題無法解決。產業互聯網是通過網絡在每一個細分產業中實現自動交易,必須以信用為前提。
數字生產力賦能企業創新:上云用數賦智、新基建
如何激活數據要素潛能?2020年4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鼓勵用數字生產力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這其中包含了“數據要素化”和“要素數據化”兩個概念。數據作為一種要素,需要我們使它能夠確權、定價、交易,并用生產力將其要素化,所以國家推行“上云、用數、賦智”,尤其是打造數字化企業,推動企業上云。現在有大量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對上云持一定的懷疑態度,往往只是在上云和數字化推行上做表面文章,所以需要龍頭企業發揮作用,看到中小微企業真正的瓶頸性問題,利用上云來解決這些問題。
現在,企業最重要的問題是缺少資金,而上云能夠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落實相關解決政策。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目標,“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但目前中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還有一定困難。上面不斷放水,但是水并沒有流到干涸的秧苗那里,說明原來的金融管網體系出現了問題。原來的金融體系的建立是以主體信用為核心,但是中小微企業不符合主體信用體系的要求。不過,中小微企業擁有靈活的訂單和流動的數據,我們可以將這些動產進行確權,將中小微企業的可抵押物從不動產轉變為動產,再通過上云、上鏈,對中小微企業的動產風險加以控制,形成動產金融,從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打造數字化企業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看到企業所面臨的困境,用數字生產力幫他們解決卡脖子問題。“十四五”規劃中強調要發揮行業協會、商會、龍頭企業、政府部門的作用。當產業鏈發生變革的時候,土地要素、科技要素、人力要素、資本要素都要走數據化道路,這種要素級別的轉變,沒有政策的配套、沒有龍頭企業以社會發展為已任的責任心是做不到的。構建數字化產業鏈,需要大家團結起來把蛋糕做大,不要過多地強調自己,而是要在數字空間中找到新的盈利點,這才是和社交網絡的融合。《實施方案》中提出“生產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應拋棄消極因素,繼續發揚積極因素,為數字化發展插上數字生產服務和金融服務這兩個翅膀。
以5G、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與每一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密切相關,在新基建蓬勃發展的情況下,企業的運營也有了更多需要思考的創新點。老基建更多服務的是物流、人流,而新基建服務的是信息流、資金流。所以,我們應當更好發揮市場多主體的投資作用,建立新的投資模型,形成“萬億級的投資、十萬億級的帶動、百萬億級的潛力”。
現階段又是一個人類生產關系發生劇變的時代,中國政府有能力率領各行各業實現平穩過渡,不論是對比特幣還是其他新生現象的洞察,中國政府都表現出了出色的能力,比如:推出數字貨幣。貨幣本身就是生產關系的典型代表,它決定了交易的模式,貨幣形式的轉變則意味著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這就是數字化生產關系。它具有三個特征,一是數據透明,二是全員可信,三是身份對等。在未來的數字化生產關系當中,人們需要建立身份對等性,進而使每個人的創新潛力盡情釋放,對于中國而言,人口紅利的類型也將從勞動力人口紅利轉變為智慧人口紅利。
在產業數字金融的環境下,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建立新規則,找到新價值的增長點,構建數字孿生型企業,形成企業發展的新模型。
互聯網×傳統產業=重資產輕產化經營,互聯網×傳統產業=利用網絡規模經濟創造價值。每一位企業家應該要充分理解和應用這兩條公式,在數字時代找到自己的發展新路徑,用數字創新啟動高質量經濟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