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企業正在面臨著一場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教練式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以控制、指令為特征的“集權式領導”,并被相當數量的企業采用。它具體表現為上下級間的控制關系弱化,上級對下級更強調雙向互動,而不是單向命令的管理方式,并且更頻繁地使用激勵、啟發和誘導的手段,以教練的方向激發下級管理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此外,企業在面臨規模擴張或轉型壓力時,企業家最容易迷失。
通用電氣前CEO杰克·韋爾奇曾稱“偉大的CEO就是偉大的教練。”前谷歌中國區總裁李開復也是一個“教練式”的管理者。他認為:“做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服務意識。好的管理不在于駕駛別人,而在于有足夠的智慧。”
教練式管理的一個最基本信念就是“彼此尊重。”教練管理首先是厘清目標。幫助員工找到正確的目標。其次是要反映真相。讓員工知道他目前的狀態和位置,包括他們的想法、行為、情緒等,幫助他們洞悉現狀與目標的偏差和距離,區分假象和真相。第三是調整心態,鼓勵員工選擇更有利于目標的心態,并將之貫徹到行動上。第四是按計劃行動。沒有計劃和行動,目標永遠不會變成現實。
企業在提高 企業管理 水平的過程中,引入高素質的企業管理教練是一個重的抓手。并通過外部教練來培養企業內部教練。
教練式管理就像“鏡子原理”:鏡子不會教人怎么穿衣服,但它會“告訴”你穿得怎么樣,從而讓你自己去作調整。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覺行動。
在管理實踐中,教練型管理者一是要讓員工認識到“照鏡子”的意義;二是自己要成為一面“好鏡子”;三是只做“鏡子”,而不要超出“鏡子”的職責;四是要幫助員工制訂行動計劃,采取行動;五是鼓勵員工端正“照鏡子”的態度。
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從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轉型升級,以及提供單一產品到提供復合服務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管理將得到挑戰,而具開放和包容的文化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而教練式管理將會在這一時期得到更多的企業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