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癡迷于傳統管理中的權責分明、分工合作的時候,我們或許忽略了,管理中有很多的模糊地帶,是我們無法用清晰準確的數字進行量化管理的。這些模糊地帶的管理,為我們今天的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那一片三不管的責任
銷售 部與質量部長期存在矛盾:產品銷售不出去,到底是質量瑕疵,還是銷售不力?
一個餐館服務員面對顧客不滿或投訴時,她可以按照規章以沒有權限為借口不予解決,但也可以按照“需求決定命運”最高原則,立即給予解決,即便破壞了規章也在所不惜……
在傳統管理理論看來,有多少權力,就承擔多少責任。然而,現實的管理中,我們常常發現,在所謂“權責對等”原則之外,還有著一大片的權責并不清晰的灰色地帶。
就前面餐館服務員而言,遇到問題時候的處理,全在她內心一瞬間的主觀決定。我們可以把這種規章之外的模糊責任,稱之為主動責任。至少,相對于上級明確授權的被動責任而言,主動責任才真正喚醒了個體責任意識。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權責灰色地帶是由于規章不夠清晰所導致,所以制度或規章越詳細越好,最好能夠無死角地覆蓋組織的每一個角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權責不清晰的灰色地帶,并不僅僅是由于責任無法清晰所造成,而更多的原因,其實是由組織外部消費者幾乎無法預料的問題所引起。
通常來說,典型工業企業是以整體產品的形式對顧客負責。如果一個零件質量瑕疵引起的麻煩,消費者投訴的是整體產品而并非零件質量。這時候,如果企業質量追訴體系足夠完善的話,可以很容易找到質量瑕疵的制造者。當然,即便找到了質量瑕疵的生產者,也只限于組織內部作為處罰瑕疵生產者的證據,而與外部消費者一點關系都沒有。
事實上,工業組織里的絕大多數員工——尤其是流水線上的普通員工——都被隔絕在了消費者之外。如果一個員工連消費者是誰都不知道,那么,他只能對上級布置的任務負責!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之所以看不見員工的主動責任,首先在于我們僅僅局限于狹隘的工業組織、而忽視了工業組織之外的非工業類組織。
我們處在一個從產品時代走向服務時代的變革過程中,它的本質其實是從組織內部走向外部的一個過程。而像老福特一樣只管內部開足馬力生產、不管外部消費者需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物之間打交道,人的個性、性格甚至脾氣這類工業社會看不見的東西,統統冒了出來!我們去一家餐館吃飯,常態化的消費,其實是與服務員打交道。即使是因菜肴質量引起的消費投訴,消費者面對的依舊是服務員而不是后臺廚師。一般來說,消費者的個性越是蘇醒,不滿的聲音就會越多;消費者的個性越是張揚,表現出來的特征就是越挑剔。在消費者覺醒的今天,什么樣千奇百怪的問題、甚至連“雞蛋里挑骨頭”的故意刁難都會隨時發生。從理論上說,如果有成百上千個消費者,就可能出現成百上千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使用組織內設的統一規章,來應對千差萬別的消費者需求,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
因此,我們永遠不可能將消費者可能遭遇的所有不滿,全部羅列進內部所謂“完善規章”中。
從這個角度來說,消費者的許多不滿或問題,其實是規章之外的意外。一般來說,當外部消費者遭遇不滿或問題時,就是考驗員工解決問題的時刻!這恰好與我們早前遵循“權責對等”原則相反!因為一線員工通常來說并不具有任何的權力或權限,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不承擔責任!如果一個餐館服務員或一個商場營業員,以沒有權力為借口推卸這份責任,那么,她就不是一個具備責任感的人。
因此,把問題消滅在個人智慧可以解決的范圍之內,而不是把它交給上級或一推了之,才是一個員工應該承擔的分內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強行劃分員工職責的內部規章并非越細越好,相反,寬松的制度或規章,才會給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留下自主決策的空間!
我個人曾經見過最夸張的內部規章,就是厚如一本書的員工服務手冊。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但能夠牢記其中條款的員工其實寥寥無幾。我們幾乎無法想象這樣一種情景:一個員工面對消費者的不滿或責難時,他需要翻一翻那本厚厚規章是如何規定的?因此,我們在重新定義責任的同時,還需要重新定義權力是什么:按照傳統觀點的理解,權力等同于命令,但命令并非來自上級,而是來自消費者的問題!通俗點說,問題本身就是命令!
因此,組織的新責任時代,決策權的下移是一種必須。越是直接與消費者打交道的一線員工,越是需要這種當機立斷的決策權。
也因此,向外負責、而非對內部上級負責,才是責任的本質!
兄弟,你負責上一段創意吧
責任之外,我們經常會遇到另外一個模糊管理帶來的麻煩:分工與合作。
工業化社會以來的合作方式,一直遵循基本的“分工式合作”原則:有了分工,所以才有了合作。但是,如果工作本身無法分工,那么,我們又該怎樣合作?
我們從未聽說過這樣的荒唐事:兄弟,你負責上一段創意吧,我來負責下一段創意!
事實上,創造性的工作——包括了(思維方式層面上)的看法或觀點,點子或創意、設計方案、解決方案等等——由于它們本身很難或無法分工,至少,分工式合作在它們那里失效了!這種傳統管理中的科學管理,在今天的經濟變革中遇到了新的挑戰。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無法合作。恰好相反,它們的合作方式有些令人意外:觀點之間的相互碰撞,才是它們(很可能是唯一的)合作方式。通俗點說,質疑與被質疑,成為了合作的雙方!
我們知道,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方式,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重復!但是,創造工作者——包括了設計師、策劃師、影視導演等——它們有共同一個特征,就是不重復或很少重復——沒有人會把一個不斷重復自己的人,稱之為創造力出色的優秀策劃師。
真正的創造工作者,其實是智慧工作者,也就是使用不同思維方式向外創造需求的人!這就給傳統的精確組織管理帶來了一個麻煩:體力可以分工,知識可以分工,但是,智慧無法分工!更準確地說,以思維方式為特征的智慧無法分工。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人與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