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元一六零零年,即那位平民太閣去世的第二年,德川家康便策動了與豐臣家的生死對決,這就是自應仁之亂后規模最大,也是決定日本歷史的關原合戰。這場戰爭終以德川家康的完勝,徹底結束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主政的安土桃山時代,從而開創了德川幕府在日本二百六十五年的太平治世。
德川家康是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于日本歷史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就是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德川家康,解讀他的成功之道,解讀他的領袖思想。的確,縱觀那個戰亂年代,風云際會,群雄并爭,卻唯有德川家康能歷經五十余年征戰縱橫,肅清頑敵,蕩平仇寇,終成一代雄主,這個中的緣由著實值得后世深刻地研究與思索。
人類的一切智慧都來自歷史,來自千千萬萬前人的實踐。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沿著先人的腳印溯源而上,我們拜訪古老的時代,那時兵荒馬亂,群雄逐鹿……看盡刀光劍影、戰火血淚,當英雄歷盡滄桑,終于以劍止殺,換來一片安祥寧靜時,我們就仰仗著這種偉大而平凡地生存……
日本的戰國時代英雄輩出,織田信長、武田信玄、豐臣秀吉等群英并起,而最終脫穎而出的是德川家康。是他,結束了多年的戰國烽煙,開啟了三百年太平盛世。如此神奇的杰出人物到底有哪些超人品質呢?
從“忍”這個字看,心的上面一柄刀,含有被迫之感。在漢語中,與“忍”相關的成語就有不少,忍無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氣吞聲…….。歷史上中國與日本兩國相互交往非常頻繁,儒家文化早已傳入日本,儒家所宣揚的“修身”為日本人接受。修身即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論語》里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孟子》更是多次論及“忍”。
儒家思想里面有很多忍的因子。同時,佛教也從中國傳入日本,而佛教的基本要義就是“忍”。日本經常遭受地震、火山、臺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日本先民們對此多是束手無策。也許地理條件的惡劣是造就“忍”的自然因素。外界環境難以變更,人們只好改變自身去適應。
“忍”是具有相當深刻內涵的,所謂的“忍”,不只要達到“心如刀割仍面帶微笑”的境界,而必須是出自內心的忍耐。當其達到最高境界時,連所謂的“心如刀割”的感覺都已經不存在,也就是所謂“圓熟”的達觀境界,按日本人自己的說法,是“就當死去而活著”。在這種狀態下,人已消除了一切自我監視,也消除了一切恐懼和戒心,對一切都已經沒了知覺。
在日本人文化歷史上,“忍”具有特別的意義,尤其是在武士階層,“忍”成了他們生存必不可少的準則。這些在《德川家康》中隨處可見,家康的祖母華陽院被迫改嫁五次,從一個男人手中送到另一個男人手中,卻仍舊只能毫無怨言、一心一意地服侍自己的每一任丈夫;八彌的未婚妻因侍奉廣忠沐浴而被廣忠強行占有,八彌卻為自己的憤恨感到羞恥,作為武士,怎能對自己的主公產生不滿;今川義元與水野家產生矛盾,命令廣忠將愛妻逐回娘家,廣忠憤恨不已,卻也只能照辦……
深受佛家與儒家雙重影響的德川家康,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杜鵑,你若不叫,我就等著你叫。”這話精辟地反映了德川之“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品性,也是日本國民性格的一個鮮明寫照。德川家康乃是日本“菊與刀”文化的典型代表,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忍常人所不能忍,面對每一次危局,都能找到一條最好的化解之道。既能忍得一時,又能忍得一世,這就是德川家康。但忍絕非最終目的,還必須在忍耐之中積蓄實力,為以后的崛起創造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企業試圖獨善其身都非常困難。“世界經濟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一場悲劇,全世界的人,都是這個舞臺上的悲劇演員。2008年11月2日,當臺積電創始人、素有臺灣半導體產業“教父”之稱的張忠謀出現在新竹科學園區臺積電運動大會上時,這一感傷又略帶詩情的開場白很快被各大媒體引用。很多公司在面對困境時顯得很謹慎:這時企業家都不愿意增加雇員和資本支出。
經濟面臨如此境遇,中國的企業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而且他們的大多數原來就處在低端、低價、低利潤的境況,加上很多企業對 營銷 不重視或者理解有所偏頗,更加上營銷手段單一和無創意性,以致走進了產品、廣告、促銷、品牌、渠道、執行等的同質化死胡同。如果市場上有一個產品好銷,大環境又迫使無數同類企業蜂擁而至。
一種新型營運模式出現,立馬有許多仿效的跟風,造成廣大企業無法建立起長久、持續的競爭力,只能在惡性競爭的泥潭里你死我活地貼身肉搏。對于經濟形勢的突然逆轉,企業家們不僅要轉變觀念,恐怕更需要加強意志品質的修煉。
譚小芳老師認為,出現經濟衰退是一個經濟規律,關鍵是我們以怎么樣的心態來應對。這也是對危機時代企業家品性的一個檢驗和考核,是選擇盲目地四面出擊逆流而上還是消極地坐以待斃呢?歷來成就大事業者以及逆境困局中能夠幸存下來的人,無不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置身于危機中的企業家不妨研究一下“忍”的學問,或許德川家康的隱忍克制韜光養晦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有言道“各領風騷數百年”,市場的資訊日日新鮮、時刻更新,每個行業、每間企業,曾經的蓬勃發展都不代表著今天的繼續,而今天的輝煌或許就預示著明天的沒落,因此企業的戰略就如同人生的態度,不同的階段有著相應的對策,隨機應變則是游刃有余,墨守成規則是步履艱辛甚至“就此再見”了——墻頭草是兩邊倒,但也顯示出在疾風中堅韌成長的生命活力,貌似左右搖擺實則尋找生存之道。
家康本在三河小國,夾在今川和織田兩個強國之間。德川對自己的形勢十分清楚,心中選擇的策略是“生存第一”的亂世生存術和“一邊倒”戰略。在桶狹間戰役里,家康為首的整個團隊在信長軍隊里充當著最危險的前線位置,抱必死的決心作戰,“為咱們的勝利,沖??!”。這種瘋狂的作戰風格,反而為自己找到了勝利的契機,也贏得了信長的尊重和重視。為以后的強大奠定基礎。
了解日本歷史就可以知道,日本國能夠發展為當今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和它在歷史上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有著密切聯系的:模仿中國盛唐時期的大化改新,讓大和民族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18世紀主動接受西方經濟模式,實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戰后,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全身心投入到國內經濟建設和人才培養,終使日本再次進入了世界經濟的大舞臺,并發揮著頂梁柱的強大作用。
中國古代的智慧之作《老子》寫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為何柔弱之物能生存?就是因為只有守弱才能游走于世間萬物之間;中國的傳統功夫太極拳,以動靜開合、剛柔并舉、順逆纏繞、虛實結合,時而煙消云散,時而剛勁有力,使丹田之氣融貫于全身,每一意念與舉動都能揮灑自如,為何總能克敵于千里之外呢?就是因為它做到了以柔克剛,其實還有眾多的例子。而“柔”其實就是“變”的表現之一,每時每刻都能以出人意料但又有根有據的招法以制敵,面對著眾多對手的夾擊,都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變動——適時適度的變動正是其御敵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