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產生于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過程中的一段對話?!蹲髠鳌焚夜贻d:重耳到了楚國,楚王盛情招待并問重耳:“公子若返回晉國,如何回報我?”重耳先客套了一番,說:“楚國這么強大,這么富有,晉國能拿出什么來回報呢?”楚王繼續追問:“雖然我什么都有,你還是說說用什么回報吧?”重耳就說:“如果以大王的力量使我返回晉國,將來晉楚兩國萬一交兵,我會退避三次扎營。如果您還繼續進逼,我就只好同你打上一仗,在戰場上見輸贏。”由此,后人把兩方相遇、其中一方避讓的行為稱“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種“報”,這里的關鍵是“報”字的內涵。對“報”的理解不同,就有可能產生誤判??v觀古今,涉及到“報”,一般有下列四種情況。
一是情感的回報,即“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種回報是完全超脫算計的,目的在于滿足情感需要,“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二是禮儀的回報,即按照禮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對待方式,根據《論語•鄉黨》的記載,孔子面對不同的人,會報以不同的對答,有“恂恂如也”、“便便言,惟謹爾”、“侃侃如也”、“訚訚 如也”、“踧踖如也”、“與與如也”。之所以這么復雜,是因為對象的身份不同而產生的禮儀區別。這種回報有了一些計算,但不完全對等,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是強調這種回報的不對等。但是,這種不對等以“滴水”為前提,沒有滴水哪來涌泉?
三是利益的回報,即“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這是不帶任何情感因素的計算。正因為是一種斤斤計較,所以是冷冰冰的,不但沒有情感的無償因素,而且也沒有禮儀的相讓因素。由于它排除了情感和禮儀,人們往往不大看得起這種計較。然而,這正是市場經濟所必須,即完全對等的平等回報。
四是陰謀的回報,即“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先拋出一個誘餌,目的是釣魚。這種誘餌的拋出者,顯然希望得到的回報大于誘餌,必須有賺頭,能把對手徹底拿下更好。同上一種回報相比,不但沒有情感,而且也不講對等。所以市場經濟對這種“報”有規則的限制。
管理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就是雙方對“報”的理解不同。如果把“退避三舍”理解為情感回報,就會要求對方不計得失。顯然,在重耳對楚王的回答中,重耳是計算得失的,但以“三舍”表示尊重和禮讓。所以,楚王的大臣才對重耳的回答不滿意,要求楚王殺了重耳。而“三舍”之后的對峙,則是完全對等的斤斤計較了。需要指出的是,重耳的回答和楚王的理解,都沒有陰謀的成分,光明正大。然而,后來人在施展釣魚權謀時,往往也會給出“退避三舍”的假象,所以在這里一并論之。
管理活動中,需要人們弄清楚“報”的內涵,否則就可能產生矛盾甚至帶來沖突。例如,有些企業舉辦“感恩節”,既然是感恩,明顯是喻指員工要向企業提供情感性回報,即不計得失的回報;然而,員工未必作這樣的理解。上級向下級布置工作,通常會希望下級能夠給予禮節性尊重;但對下級而言,有可能利害的計算超過了禮節的約束。本來是投桃報李的對等活動,有的人卻希望在平等交易的基礎上添加情感的認可,但對方卻不一定買這種賬。持有陰謀論假設的人,則有可能把對方善意的交易行為看做惡意的欺騙行為而拒斥;或者寄希望于對方當傻大頭而受騙。一旦對“退避三舍”所示之回報產生理解上的差別,就會做出不合適的選擇。
防止誤解的關鍵,是要像重耳對楚王的解釋那樣,明示“退避三舍”的含義。具體到現實的經營活動中,則要明辨情境,防止誤判。
來源:《管理學家》雜志社 作者:劉文瑞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