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學之父“史永翔”
本文摘自史永翔教授《管理者閱讀》“永翔觀點”。詳細論述了他獨創的“利潤管理體系”課程下的(利潤管理、利潤決策、財務經營等)經營管理概念。
我還很小的時候去練武術,剛開始練武術的時候,教授我們的師傅就問我們,學武術的目的是什么?我說是為了保護自己,打敗敵人。師傅告訴我說,錯,學武術是為了強身健體鍛煉意志,然后就把我好好教育了一番。于是,開始學習之后就天天練習壓腿,一段時間以后又開始練習動作,練習工步、馬步,練了三四個月以后我堅持不住了,覺得師傅不教我練拳,再練下去很沒有意思。有一天當我準備不再繼續練下去的時候,師傅找到我,指導我把一個動作和另外一個動作連起來,這樣一連就形成了一套拳法,也就是套路。動作就變成套路,再加上每天的反復練習套路練熟了就成了功夫。
學習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夠滿足于今天已經知道了什么。為什么我們一定要重新改變學習?
所有的職業經理人如果沒有一個財務的績效為導向,那么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無效的。
要想讓一個公司快點死掉,就讓一個沒有財務思維導向的總經理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
要想讓一個公司慢慢的死掉,就讓企業里不懂用經營去穿插在其中的做會計的人去當總經理。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會計往往害怕風險,總是覺得最好什么事都不干,有風險的都不能干,這個公司一生就沒什么可進取的了。
因此,做企業,我們一定要能夠在知道底線的基礎上去進取。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能夠更好的學習呢?很重要的是要學習企業管理的套路。今天我們很多的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管理報表,這是讓我一直很好奇的問題。我們以往總是拿會計報表來衡量企業的問題,所以很多的企業家來向我咨詢的時候,總拿會計報表給我。我也總是跟他們說,你們不要看這個財務報表,要按我教給你們的方法去計算,這樣就知道企業到底出了哪些問題。
1、關于“利潤管理”
我們企業通常所做的會計報表是交稅務用的依據,所以企業本身就應該有兩個報告,一張是外部報表,另一張是內部報表,也就是我說的管理報表。我們可以把所有標準的單據,都放在外部報表里面,以供稅務局查賬;自己企業內部再做一個備查賬,或者復印相關單據來做內控的報表,這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企業很好笑,不想交太多的稅金,就故意把企業的賬務搞亂一點,結果最后發現錢都漏掉了,這是很糟糕的。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制作一個內部管理報表。有的會計經常向我抱怨說,他們的老板聽過我的課程回去找到他們問,怎么還有個現金流量表你們從來沒給過我啊?會計則回答他:因為你從來沒跟我要過?。∵@個話講的特別好,所以做老板的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去要求。
你可以什么不懂,但是不能不賺錢,只有懂財務,才知道怎么去賺錢。因此,企業的管理報表就是企業的一個做事的地圖。做事要有地圖,管理報表實際上是解決了三個大問題。我們可以通過18根管理戒尺 衡量企業管理的三個方面:你會賺錢嗎?會管錢嗎?能護住錢嗎?
實際上有的公司賺錢能力很強,但很遺憾的是并沒有錢,這是什么原因呢?錢收進來以后就直接流掉了,看不住。因此,我們說小公司看賺錢,大公司看管錢,公司再大也要看能不能護住錢。這18根管理戒尺我們不需要都去一一的看,但是要看重點,對你的公司來說,每個月都要保證想看的時候都能看得到,看不見就麻煩了。制作管理報表,實際上就是建立了公司的地圖,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以后,我們就可以找到三條利潤的通道。
2、關于“利潤決策”
任何一個企業都有三條利潤通道 ,一個是價格通道;一個是保量的通道;一個是保本的通道。任何一個企業,根據這樣一個財務結構,看到公司的過去,知道你是誰,來決定你能做什么?所有的經理人做事,都是基于認識上的做事,借以分析公司的昨天。
這個問題出來了以后,就需要平衡公司的五個決策 。當我們發現了問題了以后,就要開始做決策,但是決策的關鍵實際上只要把關鍵點拎出來。我們難于決策經常是選擇的太多了。我們所有的企業的決策,也只有五個決策:銷量決策、售價決策、直接成本決策、費用決策以及固定資產費用決策。決策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企業決策都面臨著兩個結果:一個是利潤,另一個是現金流,很多的事情是因為我們難于把握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在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以后,我們就需要抓好兩個方面的管理:一個是企業的效能,就是企業利潤的成長空間;另一個是效率,也就是企業管理的投入產出比。這兩個指標,我們分別叫做大羅盤和小指針,用它們來衡量企業的決策和管理的過程。
做好決策以后,我們開始學開車,在開車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三個杠桿的平衡 :一個是市場杠桿;一個是管理杠桿;一個是財務杠桿。經營企業就像開汽車一樣,市場杠桿是油門,管理杠桿是掛檔,財務杠桿是剎車。企業的油門踩的很大,但是汽車的檔位害掛在一檔跑不起來,速度也就提升不起來。但是當速度起的越高的時候,財務風險就越大,也就是速度越快就要隨時準備剎車。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企業經營的關鍵不在于要不要做哪一件事,而是這三個杠桿之間的平衡,也就是汽車開的越好,油門、剎車、檔位要協調一致要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企業前進的方向盤,也就是我們講的股東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