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伯塤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于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于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 ─ 連橫(1919)
連橫(1878~1936),清末臺灣遺民,是連戰的祖父。他在《臺灣通史》序中有以上的描述,其大意是:臺灣本來是大洋上的一座荒島,閩南與客家人先到此移民,開墾經營。自從海上航路開通以后,西方勢力逐漸東來,臺灣成了東西方海上群雄競逐的場所,而帶來了不少的外交與戰爭的災禍。連橫對臺灣開拓史的描述雖然言簡意賅,卻也扼要地勾勒出臺灣如何開發,且快速地融入世界資本體系當中的事實。
全球化1.0與貿易的臺灣
近代資本主義崛起于西歐,其擴張與海路的發現息息相關─大航海時代不但拉近了世界各地彼此間的距離,而且也開啟了“全球化1.0”的序幕。全球化1.0始自哥倫布揚帆西行的1492年,一直持續到1800年。
在海權興盛的時代,作為太平洋島鏈上的臺灣,自然無法置身度外,不但吸引許多海權國家的目光,而且逐漸成為海上貿易的一座明亮燈塔。事實上,在歐洲人東來之前,鄭和下西洋之后,中國人已在東海與南海地區進行頻繁的海上活動,并促使了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16~17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已初具規模,而在鄭成功父子的努力之下,更形成了一個廣大的貿易網,此貿易網遠非歐洲勢力所可以壟斷的。
既然區域間的貿易活絡,則貿易勢必引發投資:有了交易機會之后,廠商就會構筑生產設備,并建立 營銷 體系。以臺灣而言,當荷蘭商人于1624年確立在臺灣殖民之后,就千方百計收購鹿皮、開發金礦、種植甘蔗,并以提升臺灣的生產力為主要目標,且將之作為中國、日本及歐洲間貿易的遠東據點。根據分析,荷蘭人所移植于臺灣的制度大多與“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有關,而帶有濃厚的重商主義性格,這種性格也影響了漢人移民,并學會采取外銷為主的生產方式,且更進一步強化了“重利”的特色。事實上,也因此,臺灣的開拓史帶有十分濃厚的商業氣息。
在荷蘭占臺時期,臺灣南部就已經是糖的重要產地。由于糖的產銷攸關農作物的種植、加工制造,以及產品營銷,因此已具有當代產業產銷體系的雛形。同時,制糖工場的種種設施與生產流程,也反映出一種當代臺灣小型工廠的基本原型。
蔗糖的種植與產銷過程除了所需要的動力是獸力而非機器之外,制糖工場的人力配置、制造過程,以及工作內涵,都與當代的小型食品制造工廠無異。因此,必然涉及許多管理學上的規劃、組織、用人、領導及控制等的功能,只是規模較小、功能較為簡單而已。
顯然地,這種小型工場亦頗適合家庭經營,而且有助于家族的擴大。就像楊慶所指出的:華人的家庭像一只氣球,當有財產使其膨脹時,會隨時準備擴張。只要有足夠的土地或其他形式的生產來容納那些已婚的兒子,他們將留在父親的家戶中,在父母的權威與領導下,共同處理財產與收入,由小家庭擴張成大家庭。因此,家族主義長期與臺灣企業發展息息相關,自有其歷史淵源。
全球化2.0 與工業的臺灣
全球化2.0大約由1800年持續至2000年,進一步促使了全球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動力主要是來自于跨國公司:前期(18~19世紀)在荷屬與英屬東、西印度公司的開道之下,再加上蒸汽機與火車的發明,而縮短了全球各地往來的時間,并且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后期(19~20世紀)則由縱橫四海的多國籍企業主導,加上電報、電話、衛星、個人計算機及光纖的發明,而使得通訊技術一日千里,訊息無遠弗屆,使得全球的經濟更緊密結合在一起,且逐漸形成全球市場。
19世紀,海權國家的英國逐漸崛起,接收了荷蘭人在東方的許多據點。臺灣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英國人在遠東的重要據點與商業伙伴,其中茶的產銷十分關鍵。
透過英國的貿易網絡,臺北茶葉成為當時臺灣外銷的熱門產品。茶的外銷與蔗糖的種植與產銷如出一轍,當有國際貿易機會時,臺商是很善于把握的,再透過國際貿易網,進入國際市場。從1895年至1945年,臺灣由日本直接統治。于是,臺灣與大陸、歐洲的緊密貿易關系逐漸松動,并慢慢被日本取代,成為日本國內市場的一環。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后,在“工業日本與農業臺灣”的政策指導下,首先將臺灣界定為農業的生產地區。
機械化工廠與現代企業組織的引入,使得農產品的產量倍增。但當時臺灣的農村社會組織與生產方式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基本的生產單位仍是家庭農場與工場,土地與工具的所有權仍然屬于地主與農民,使得家族主義仍能保持其巨大的影響力。
就貿易而言,日本人的占臺,也使得兩岸間的貿易逐漸轉由臺灣人主導。因為,臺商畢竟占有文化、語言、習俗等有利條件,不但以華語、閩南話及客家話為母語,而且深諳華人傳統文化,能夠深耕兩岸各種人脈關系,所以日商除了掌握兩岸航權之外,其余部分都未能取得優勢,而使得臺商在兩岸貿易中顯得突出,并且逐漸在閩南地區擴張其經濟影響力,也開啟了當前臺灣資本與技術流入大陸的歷史起點。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狹小的島內市場已經飽和,生產設備過剩,于是當局決定進一步擴大出口,拓展輕工業產品的海外市場;另外,在工業部門則爭取外來投資,以提升工業水平,期由輕工業轉向重工業,由勞動密集型轉為資本密集型。
20世紀70年代全球深受糧食短缺與石油危機之影響,國際經濟結構進入轉型期,臺灣的基礎建設又逐漸過時,當局乃于1974年開始推動十大建設,包括公路與機場改造、鐵路電氣化、核能發電、港口現代化、石化工業、鋼鐵廠及造船廠之設立等的交通與經濟建設,而進入所謂的垂直進口替代時期。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基礎工業與基本設施,把臺灣主要的出口部門垂直地串聯起來,另一方面促進產業升級,一方面提高其附加值,使內部工業更為縱深化與多元化。
由于1980年科學園區的設立與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功,破除了“后進地區無法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神話。截至2000年,臺灣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術出口地區。
企業家的臺灣
由于個人計算機、光纖、因特網及工作軟件的發明,全球信息快速流通,全球于是有了更進一步的整合,而于千禧年邁入全球化3.0的時期。
在臺灣,由于冷戰結束,也基于地緣、文化及移民關系,在沒有政治力的干預下,開始與大陸恢復既有的緊密關系。臺商不但成為大陸的重要投資者,也開啟了另外一波的反向移民潮,于是人民、技術、資本及產品大量進出海峽兩岸。在國際化與自由化政策的指導下,民間企業家已有自己的主張,不必完全聽命于當局。
本質而言,臺灣經驗其實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島嶼如何快速嵌入全球資本體系之過程的故事。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臺灣經驗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其背后存有一個更根本的終極價值,也許可稱之為“臺商精神”。
針對資本主義的流弊,早在20世紀初期,馬克斯·韋伯就已指出,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宇宙,當代每個人都將生入其中,每日 的生活都將無所遁逃于這個小宇宙之外,所以這將是一個牢不可破的鐵籠。如果缺乏崇高的基本精神,則人在嵌入資本主義的職業體系之后,必將喪失自由。對這種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臺灣經驗有何因應之道?或是臺灣經驗所賴以證成的臺商基本精神為何呢?
首先,強調做事努力、生活節儉的勤儉敬業精神。這種精神反映了對享樂欲望的節制,這種精神反映了儒家與釋家的基本理念。例如,禪宗的百丈懷海說“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而孟子則主張“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換言之,勤儉的精神不但可以獲得財富,而且可以保證財富不致肆意揮霍,而有更多的積累,且可大可久。以當代臺商的人物而言,也許臺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是此類精神的主要典型。
其次,講求信義的精神。雖然經商牟利是工商業的本質,但利潤的取得需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能謀求暴利或貪取非分之財;而且在進行各種財貨勞務的交易時,也要能以利他的道義原則對待關系人,講求信用,使能共存共榮。否則,見利忘義,必然兩者皆空;而急功近利的結果,亦常常使得企業無法永續,甚至禍延子孫。
最后,是貨殖利生的精神。經商生產雖然講求利潤,但終極目的卻是在造福鄉梓、富國裕民。改善全體人類生活的質量。為了達到此項使命,才需要獲得合理的利潤;如果對人類福祉沒有真正的貢獻,則企業的存在即失去了意義,手段與目的是絕對不能錯置的。商人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必然會與許多直接關系人發生接觸,經營者不但不能為了自己本身的發展,而漠視或犧牲了人類社會其他關系人的福祉,反而要以造福人類社群為職志,努力修養自己,發揮人之內圣外王的高貴潛能。誠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奇美集團的創辦人許文龍,也許是將此類精神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臺灣商人。
鄭伯塤
臺灣大學 心理學 系主任、教授
起飛知識經濟
文·翁美飛
據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報告,2008年知識經濟競爭力評比,臺灣在參評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7,并首次躋身亞洲第一。這一成績的取得,與臺灣當局多年來重視教育普及和人才培養、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進產官學研合作機制,營造配套的創新環境,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密切相關。
問路高科技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可以回溯到1980年代末。當時正值 房地產 、股市、彩票投資熱潮,加上1990年代初開始推行勞動基準法令(類似大陸今天的勞動合同法),造成勞動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漲雙重壓力,島內傳統 制造業 的生存空間日趨狹小,開始大量外移。環境壓力下,臺企開始從勞動密集、低附加值的傳統制造業轉向創新導向的知識密集產業發展。
為推動臺灣高科技工業發展,臺灣“行政院”于1979年設立科技顧問組,負責科技政策的制定、協調與推動。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孫運璇聘請經驗豐富的留學人士和科技專家為科技顧問,每年舉行一次科技顧問會議,并邀請產、官、學、研有關人士參加,研討科技發展方向,對臺灣科技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一經采納即形成政策,付諸實施。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當局在此方面制定的兩項措施功不可沒,一是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二是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構建創新環境
知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環境的支持。臺灣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 系教授劉常勇指出:一個理想的創新環境,必然奠基于完善的知識流通體系,產官學研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與交流,相關政策與法規能夠鼓勵創新并保障創新者利益,同時還有充沛而健全的風險資金市場支持。
研發本身具有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常常阻礙企業創新的意愿。一些新興的公司則不易取得創新所需要的資金,因此需要政府扮演協助企業研發的角色。臺灣產業升級所需要的研發創新投入早期是以當局財政經費為主,其中又以工研院的科技專案為最主要的資助計劃。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創新環境的完善,這些構成了臺灣知識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在這一過程中,臺灣當局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陸過去30年的黃金發展期,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如今這些產業也面臨著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的迫切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能否出臺并落實有效的科技產業策略,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研發的投入,并構建一個良好的知識流通和技術創新環境,將對未來的產業走向產生重要的影響。
[感謝臺灣中山大學企管系劉常勇教授,長谷建材副總經理吳瓊孚先生對本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