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VC,我希望雙軌是短期過渡性的,并軌很快就能實現。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概還記得“匯率雙軌制”,“價格雙軌制”,這些象征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的詞語。“雙軌制”,曾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往屆的世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稱為中國人找到的“轉制過渡的天才解決辦法”。
現在的 風險投資 業,也處在雙軌制的階段。這是中國特色。你沒看VC見公司第一句都問“人民幣的還是美金的?”你是美元項目,我是人民幣基金,不是一個體系的,談都不用談了。
2005年,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境內企業出境 上市 的路便被堵了。最著名的當屬2006年9月8日生效的10號文《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加上中小板的五六十倍估值, 創業板 的推出及火爆,很多企業被吸引留在國內上市,很多人民幣基金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于是,兩個不同體系形成了:內資和外資。人民幣投內資,在境內退出;美元投外資,在境外退出。兩個體系中,公司的法律架構不同,上市主體的國籍不同,公司法治理要求不同,融資的方式條款不同,最終上市地選擇不同,自然上市標準也就不同。能游弋于兩個體系的基金現在還是少數。
可憐的是,公司不得不早早就要站立對陣營,在考慮公司怎樣盈利前,先要選擇在哪兒退出。聽起來就像在孩子還穿開襠褲的時候,就要決定他在哪里念大學。合理嗎?不合理,但是沒辦法。之后不是不能改,代價太大。前一陣看過一家公司,內資的,已經運營了兩年多,并有了一輪境內投資,仍然猶豫著想改。CEO一度曾經信誓旦旦的宣布改作外資融資,因為真正做風險投資而不是 私募 的還是外資的多,給的價好,境外上市的規則也更透明——就是業績和市場。可是一看到美元投資意向書,跟人民幣的咋這么不一樣?論頁數人民幣投資意向書只是美金的那個零頭,還有優先股、優先權什么的。再想到改制的路漫漫其修遠兮,不確定性又太高,所以一有人民幣基金拋繡球,馬上就變節了。
再說那終于下決心邁這道檻的,中轉外,雖然難點,聰明的律師們還是找到了可乘之機,做出了幾個令人叫絕的成功案例。外轉中,時間久點。只要你能耗得住,還是可以看到勝利的曙光。已有先例,如深圳 日海通訊 從紅籌回歸,成功在A股上市。但風險是轉過來也不一定能上市。聽說有個公司好不容易完成漫長的法律程序,卻因增長不夠被創業板拒之門外。
說是人民幣投資,也有兩種,一種真人民幣,一種假人民幣。當然“假人民幣”不是指假鈔,而是指美元基金結匯成人民幣投資。這種投資手續上比真人民幣投資要繁瑣,費的時間長,公司變為合資企業,投資人視為外資(某些行業禁入),合資比例有限制。據說境內上市的時候對境外投資人背景審查嚴格,追溯上去多少級的老底全部被挖出。
最近不少大牌外資機構和管理公司,也紛紛試水募集人民幣基金,像在上海落戶的凱雷、百仕通、TPG等等。甚至聽說上海在申請一種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的政策,不遠的將來,外資都可以成為人民幣基金的LP。
我們看到,兩個體系間的門正漸漸打開一條縫,在資金,投資人才,投資水平上開始有機會互通,趨同。作為一個VC,我希望雙軌是短期過渡性的,并軌很快就能實現。無論對于公司、企業家、投資人,甚至監管者,一個體系終將是資源最優,最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