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性貪婪,企業逐利,這已然是公眾的認知。所以,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似乎無需論證。俗話說,殺人的事有人做,賠本的事沒人做,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那究竟該如何實現健康的企業利潤最大化?先弄清企業內部的幾個不等式吧!
企業人格≠資本人格
資本家追逐利潤的動機來自于資本的本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界定了資本的人格,資本家就是資本的人格化。在企業家等于資本家的時代,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目標是資本的目標。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產生了,這個制度是以資本家退出企業經營為前提的。隨著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企業的人格和資本的人格也開始分離。
人們會說:企業的人格最終要體現資本的人格。太對了!可是多數企業是在達到這個“最終”之前就死了,多數企業的創始股東也在企業死亡之前流失了。看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重組,現在第一、二大股東都是政府,第三大股東是工會。請問:資本家在哪里呢?消失了。由此可見,企業的人格不等于資本的人格,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也就不等于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企業利益 ≠主營利潤
現代企業是資本市場交易的商品。這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因為投資人并不是基于自身需要而是基于對他人行為的判斷來參與交易的。所以資本市場是一個“空中樓閣”。“空中樓閣”里的特殊商品如何定價?這是數學上無解的“××猜想”,因為商品化的企業在股市中的市值與經營性利潤并不成正比。
現代企業通常是“三足鼎立”的標準化商業模式,同時追求著主營利潤-資產溢價-企業融資。眾所周知,在職業化管理的企業中,職業化的程度越高,管理層的激勵越強。同樣,過度激勵也會導致過度風險,許多激勵甚至還以犧牲利潤為條件。也就是說,企業的人格與資本的人格存在著內在沖突。
首先,管理者的主要報酬是股權期權;其次,股權期權的價格和股價掛鉤,并不和利潤掛鉤;再次,管理層的關注重點和激勵方式相關,必然偏向于追求企業的溢價而非利潤的積累。如果把企業的經營性溢價和經營性利潤并列作為兩個目標,資本家偏好前者,企業家偏好后者。在“三足鼎立”的商業模式中,前者是一條腿,后者是兩條腿,所以現代企業的經營重心會從利潤最大化轉向資產最大化。
資本家≠企業家
企業家是社會的稀缺資源,資本家卻未必。因為資本家可以來自于財產繼承,而企業家卻必須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社會的承認。在現代企業界,對企業家作為稀缺資源的確認方式主要是企業的市值增長,而非企業的利潤增長。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也是一個數學上至今無解的“××猜想”。
在企業家的職業夢想中,起初是經營利潤——給資本家打工賺錢;而后是資產規模——給團隊打造平臺;然后是行業地位——提升排名獲得同業的尊重。這樣就能看出:企業利潤的背后是資本家,資產規模的背后是商業銀行,行業地位的背后是投資銀行。這就出現了另外三個名詞:第一階段是“高級打工仔”,身后是資本家;第二階段成為“實業家”,銀行嫌貧愛富;第三階段才被認為是“企業家”,因為投資銀行把你和你管理的企業送進了股票市場,于是企業變成了公共商品,企業家被確認為社會的稀缺資源。
毫無疑問,這三步走是一個職業化的成長模式。就和企業上市有了市值一樣,企業家也通過企業上市而獲得了獨立于企業之外的“身價”。所以,在職業化管理的企業中,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早期和企業的經營目標一致,后來會在企業的成長中逐漸分離,乃至在企業上市后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