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中國A股市場滬深兩市成交金額曾2次達到1.7萬多億元!之后,中國A股震蕩下跌,如今震蕩調整已逾2個月了。然而就在這2個月內,美國疫情不斷惡化,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美國股市卻置若罔聞,在美聯儲的激勵和科技股的引領下一路高歌,三大股指一再刷新反彈新高。
中國A股市場和美國股市之間的關系,在多數情況下是“跟跌不跟漲”。2月美國股市暴跌,3月觸底反彈,到7月中旬就“脫鉤”了。A股兩市成交金額不斷萎縮,9月中旬至今還有兩個交易日成交金額萎縮到7000億元之下,可謂是“地量”了。相比之下,7月兩個交易日的1.7萬億元之上就可以稱為“天量”。
投資學中最不靠譜的概念是“內在價值”和“安全邊際”,因為在股權投資和股票投資逐漸分裂為兩個市場之后,股票價格在多數情況下背離公司的基本面價值,越來越多地取決于:(1)股票投資人群體的情緒;(2)宏觀決策者引導的貨幣流量。如今年2月22日至3月23日期間,道瓊斯指數從29600點之上暴跌至18200點區間,最直接的原因是“恐慌性拋售”。3月23日之后至9月份,道瓊斯指數反彈最高點逾29000點,最直接的原因是美聯儲執行“無限量化寬松(QE)和零利率”的政策。針對美聯儲“放水”驅動的技術性牛市,人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股市概念:“水牛”。
和美國股市過去半年的走勢相比,中國A股市場還是非常理性的:滬指最低跌到2650區間,最高兩次貼近3450點;深成指最低跌到萬點附近,最高突破14000點;滬深兩市近期回撤幅度不到10%,創業板跌幅較高,從接近2900跌到2500點區間。
股市漲跌經常脫離宏觀經濟的基本面,股票價格經常背離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市場情緒與貨幣政策的多變性是股票市場的“有形無形之手”,相對可靠的量化指標是交易量。索羅斯先生有一句口頭禪:市場在絕望中落地,在歡樂中升騰,在瘋狂中結束!周而復始。在2018年底我提出“熊市結束、牛市再起”時,就用過這句口頭禪來描述2019~2021年的A股走勢。此時我想再次提示:股票市場的情緒性也是一個“模糊數學”的命題。由此演繹,近期A股從“天量”到“地量”的震蕩調整,依然期待著美國股市的理性回歸。
我曾經把熊市期間極度悲觀的兩市成交金額定義為“絕望系數”,成交金額放大5倍就是“瘋狂系數”。據此,如果7月滬深兩市成交金額達到2萬多億元就會建議空倉。如果6000多億元的成交金額持續多日,又可定義為當前A股的絕望系數,新一輪牛市的“瘋狂系數”就有望達到3萬多億元的成交量。股市波動,量在價先,背后是投資人群體的共識機制。
股票投資作為一份職業,開始于格雷厄姆教授的兩本書:其一是《證券分析》,其二是《聰明的投資人》。然而,市場是無情的,理論是相對的,格雷厄姆教授本人管理的基金不到5年就破產清算了。巴菲特真正學到的經典是兩條:第一是不賠錢,第二是“永遠記住第一條”。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第一是風險,第二是風險,第三還是風險!任何“量化指標”都僅供參考,股票投資沒有“安全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