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公司價值中包含賬面價值、經營價值、交易價值和控制價值四類價值,內涵不同,簡述入下:
1.賬面價值
說道企業估值,多數朋友會習慣性的想到土地、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通常,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會包括總資產、負債、凈資產等信息,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賬面價值。再通俗一點說,就是賬面的固定資產和現金,這里不再贅述。曾經,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有著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家大業大,人多勢眾,寬闊的廠區甚至可以覆蓋迫擊炮的射程,還有家屬區、幼兒園、學校等附屬社會功能,能夠在這樣的企業里工作,被視為一種榮耀。然而,時過境遷,市場經濟下,很多“大國有企業”成為“昨日黃花”。曾幾何時,國有企業要“保值增值”,其實這里存在一個本原性的命題:企業為什么而存在?企業的價值不是看有多大攤子,而是看能夠給股東賺多少錢。證券市場上有很多收到投資者追捧的IT高科技股、流通股,如百度、阿里巴巴、國美、蘇寧等。其實這些公司的賬面固定資產規模并不大,但其市值卻高于很多賬面資產規模數倍于自己的企業,原因就在于這種企業具有下面我們要探討的經營價值。
2.經營價值
企業有五種經營資產:實物、財務、供應商、客戶和人。實物和財務是“死”的東西,沒有感情,誰買了就是誰的,但供應商和客戶卻是“活”的東西,會因人、因時、因地而已。能夠把實物、財務、供應商和客戶有機整合在一起的是最為關鍵的資產-人。很多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張的企業其實是在奉行一個自以為是的道理:只要有錢,什么事都能做。這是一個極大的思維誤區-如果有錢就什么都可以干,那么世界上根本就不會有銀行。銀行之所以愿意把錢借貸給企業,就是因為銀行沒有“人”,沒有品牌、渠道、網絡之類的經營資源。
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企業擁有五種“精神財富”,分別是顧客對企業的信任、合作伙伴對企業的信任、員工對企業的信任、股東對企業的信任以及社區對企業的信任,五種信任加和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而這五種信任中,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又是本中之本,萬源之源。破產前的三鹿集團就具備經營價值,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后,供應商、顧客和核心團隊“土崩瓦解”,三鹿之剩下財務價值,而相對于龐大的債務,這種財務價值從根本上已經資不抵債。巔峰時期,“三鹿”曾榮膺“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甚至被高估到150億元,然后破產之后,“三鹿”品牌及相關保護性商標僅僅拍賣了730萬人民幣。
可口可樂堪稱企業歷史上最成功的品牌,按照2008年的數據,其品牌價值667億美元,相當于當年270億美元銷售收入的2.5倍之多。品牌代表的就是顧客對企業的信任,掌門人一句話道破天機:“如果可口可樂的工廠失火在一夜之間燒掉,只要可口可樂的品牌還在,第二天就會有上百家銀行給我貸款,我會重建工廠。不出三個月,可口可樂就可以恢復到原來的規模”。這段話彰顯了國際企業的品牌底氣和影響力,也凸現了經營價值與財務價值的區別。成為一家企業的股東,不是為了簡單擁有企業名下的資產,而是這些資產能夠不斷的帶來收益。這種收益可能是相對固定的,如物業出租,也可能是持續增長的,如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財務價值與經營價值的區別,我們再來分享一個模式案例:A公司和B公司是兩家企業,其主要財務數據入表4-1:
表4-1:A公司與B公司的價值比較
|
凈資產 |
銷售額 |
凈利潤 |
領域 |
A公司 |
1億元 |
1億元 |
1千萬 |
制造 |
B公司 |
2千萬 |
2千萬 |
1千萬 |
流通 |
如果按照資產負債表方法評價,很顯然A公司的1億元資產價值要遠遠高于2千萬的B公司,但如果用市場價值方法評價,B公司的價值通常要高于A公司,因為其用更少的資產創造了和A公司一樣的凈利潤額,有更高的投資收益率,所以B公司具有更高的投資價值。
我們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假設:如果A與B兩家公司的財務數據是完全一致的,僅僅產業領域不同:A公司為制造業(比如微波爐制造),而B公司為流通業(比如家電連鎖),那么兩家企業的估值也有很大的不同。流通終端相對于制造工廠具有資源稀缺性,壁壘高。因為制造工廠的選址和重建有很大的選擇余地,但流通終端的門店卻必須選址在人流密集的商業街區,門店資源相對稀缺,更不可能簡單復制。另外風險也不同。如果世界上微波爐這種產品沒有了市場,A公司必須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其難度相當大。但B公司卻還有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其他家電產品,風險相對可控。如此,同樣的財務業績,在估值上卻有很大的不同。這種現象在資本市場比比皆是:經營業績相近的上市公司,但業務領域和商業模式不同,股價有很大的差別。
3.交易價值
一件商品只有在市場交易中兌現才算體現了其商業價值。這一點我們應該象古董商學習,對于他們,一件賣不掉的古董是沒有價值的,不管它屬于哪個遠古的時代。這就是交易價值。現實生活中,能夠體現交易價值的最典型案例當屬“房產證”。由于我國的一些特殊國情,對房產證形成了社會上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國家發產權證的叫“大產權”,國家不發產權證的,由鄉鎮政府發證書的叫“小產權”。因為“小產權”沒有國家發的土地使用證和預售許可證,購房合同國土房管局也不會給予備案,因此這種房產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產權。“大產權”和“小產權”交易功能的差別導致同等地段的房產,由于“身份”不同,價格差之千里。
同樣的現象還會發生在證券市場上。鑒于上市門檻居高不下,有的企業會選擇購買一家業績低迷、瀕臨退市的上市企業,然后再進行資產重組,最終實現“借殼上市”。這個“殼”本身已經沒有財務價值,但是具備交易價值。從資產置換到定向增發,拿出來的資產和放進去的資產在經營業績上“我還是原來的我”。事實上,在諸多重組方案中,券商機構甚至根本就沒有深入研究過經營性的增值。資本運作高手之所以會樂此不疲,關鍵在于裝進去的優質資產上市后能夠在二級市場上流通套現,新老股東各得其所。很多時候你還會發現一家公司在并沒有實質性利好、公司本身也并沒有參與“坐莊”的情況下,股價“上躥下跳”、大起大伏。甚至有些經營狀況已經“萬劫不復”的“垃圾股”盡管能夠在“利好消息”的驅動下拉上幾個漲停板,其實這時候買賣的就是交易價值。盡管企業本身已經不具備經營價值,但在炒作過程中有下家接手,就繼續會演繹“神話”,直至肥皂泡爆裂時,倒霉的“最后一棒”浮出水面,被深深套老。不過,在這種不完善的證券市場上,“留得ˋST殼ˊ在,不怕沒柴燒”,總會還有買家來玩,套牢的股民需要耐心等待下一次重組的到來。
4.控制價值
在投資過程中,當投資方的目的是獲取50%以上絕對控股或取得企業的實際控制權時,控制價值就會被考慮。獲得控股地位,意味著盡管企業不是大股東所“有”,但卻為大股東所“用”,大股東可以籍此獲得更多的戰略利益。資本市場上屢見不鮮的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就是這個道理。通常在股權價值評估上,以控股為目的的戰略投資者開價會高于以參股為目的的金融投資著,原因也在于此。打個通俗的比喻,企業原來的老股東的兒子,管老股東叫“爹”,引進一個新的參股股東,算是多了一個“叔叔”。但如果引進的控股股東,意味著新股東是“爹”,老股東降為“叔叔”,新股東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當“叔叔”相對容易被接收,要當“爹”,則需要支付響應的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