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現場考察前的準備工作
(1).把自己公司的資料準備妥當
投資方和融資方要實現合作肯定要經歷一段互相了解的過程。有時候目標企業與投資公司地理位置相對遙遠,現場考察也是雙方第一次見面。在這種情況下投資經理應隨身攜帶3-5套投資公司的簡介材料,包括公司的營業執照復印件、公司簡介資料。如果沒有樣本,最好編制一套PPT演示文檔,重點說明公司的理念、定位、股東背景、投資取向和原則、已投項目等資訊。
(2).收集目標公司及所處行業的資料
盡可能了解清楚目標公司的性質和背景,搞準確它是哪一種行業、生產何種產品;企業性質、企業文化;同時還要盡可能了解清楚目標公司的業務情況、行業地位、發展前景。上述信息可以查詢目標企業的網站及相關行業報道,可以向業內人士詢問企業的經營團隊與業務情況。如果對于目標企業所處的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某種程度上你可能并不適合做該項目的投資經理。
(3)結合初步了解的情況形成一些初步的觀點
現場考察過程中,應爭取與融資企業主要高管進行初步交流,了解公司以后的發展計劃,并并對管理團隊加以了解。此間融資方也會希望了解投資方對企業的看法。初次接觸更應以一種探討建設性的方式進行交流,結合融資企業情況,凸現投資方所具備的相關資源,把優勢互補作為切入點,言之有物。在這個過程中投資經理要注意把握分寸,特別是避免就企業及所在行業高談闊論,在未充分了解對方情況之前就大談戰略規劃之類的設想。要知道再聰明的投資經理在10-20天所掌握的資訊也不可能與從業10-20年的業內人士相提并論。
2.目標企業常用的包裝技巧
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目標企業當然比持幣待購的PE當然了解自身情況。為盡快達到融資的目的,目標企業可能采用以下正當或不正當的技巧:
(1)虛報財務數據,夸大產品市場前景的描述,出示一些潛在客戶的詢價單來彰顯產品市場前景看好,有時詢價單本身也是虛構的;
(2)夸大企業的行業地位,或將自己與業內龍頭企業進行簡單比較,或貶低其它競爭者的產品和技術,一味彰顯自己的“優勢”;
(3)彰顯有其它投資方也在洽談之中,而且進度很快,甚至已經有明確的投資意向。通過這種言辭,給投資經理以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投資經理一定要沉得住氣,不要浮躁,最大限度的利用現場調研的機會,用各種靈活的方式獲取一些關鍵的信息。最好遵循"不見兔子不撒鷹"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盡職調查中的問題沒搞清楚,資金不到位,不要急著對外宣布"好消息",避免陷入被動。
(4)在現場調研前,已經進行過內部磋商,對企業存在問題統一口徑;苛意在廠區營造欣欣向榮的氛圍,給投資方“導演”一處大戲;
(5)利用PE經理知識結構方面的局限,凸現一些“概念”方面的信息。沒有人是“萬事通”,文科背景的經理人思維方式上容易“天馬行空”,這時候要特別當心被“忽悠”。
(6)以信息保密為由,對一些虛假信息拒絕提供相關資信證明
案例8-1: A公司現場考察
已經陷入經營困境的A公司以新建擴產項目為名,對外尋求融資。在現場考察過程中,企業正在生產,一片繁忙之象,顯示欣欣向榮的氣息。經營者介紹企業效益連年提升,拳頭產品A滿產滿銷,供不應求,急需擴產。筆者在生產現場參觀時,留心翻看水處理記錄,發現記錄并不連續,最新的日期為現場調研的當天,此前的記錄為兩個月以前的數據,這說明企業剛剛恢復生產。在參觀倉庫時,發現大量所謂的暢銷產品庫存,且生產日期均為兩個月以前,甚至還有隔年的產品庫存。后來通過外圍調查筆者獲悉,該企業因經營不善已經陷入困境的,產品滯銷,員工一直放假,資產負債率高達95%……
3.現場調研關注要點
現場調研的主要目的是核查融資方提供的信息,增進對目標企業的認知和了解。有鑒于此,在現場調研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核實企業的發展史、股東變更情況;通過詢問公司人數、場地租賃等費用情況,了解管理及費用情況;通過詢問注冊資本、年銷售額/利潤、貸款情況,估測其資金情況。
(2)參觀生產現場,隨手翻閱其生產記錄,從中反映出企業的管理水平及生產狀況;參觀辦公區、生產區,通過員工的工作狀態與精神風貌,可以鑒別企業的經營狀況;參觀企業倉庫,根據其庫存情況,查看其庫存產品、原輔料的擺放、品種、數量、日期可以分析其管理與產銷狀況。
(3)如果條件允許,與企業高管、業務骨干、公司原股東及離職員工分別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對關鍵問題進行核實。可以事先準備一套調查問卷,在征得企業經營層同意的情況下,隨即抽取20-30名員工填寫,對問卷信息進行匯總整理,把握公司的文化與氛圍。
(4)關注宿舍、食堂和廁所。員工八小時內在工作崗位上,八小時以外就在宿舍、食堂和廁所。如果你看到宿舍里面都是備品散亂、麻將散放,食堂中餐具狼藉、蒼蠅橫飛,廁所里臟水橫流、臭氣熏天,不要指望這種環境中生活的員工在工作崗位上有上佳的表現。而企業管理者對這種現象能夠熟視無睹,足以說明其素養不高。這樣的企業即使經營業績好,也要理性的作出判斷,因為他不可能成為真正優秀的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完美的眼光來挑剔企業。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企業,就如同不存在完美的人。即使目前企業是比較理想的,在發展進程中,還會出現新的瓶頸和短板。一家企業如果只缺少資金,那么他會更樂于申請銀行貸款,而不是出讓股權,讓PE分享利益。關鍵是PE能夠利用自身具備或通過第三方提供的資源對企業自身的短板進行彌補和改進,從而使企業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