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早上好,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做這么一個發言。我想講一點監管技術與互聯網金融安全的一些思考。回顧過去幾年,我們跟黃震教授合作,在北大搞了16次小論壇和一次大的論壇,收獲很大,學習了很多。互聯網金融,現在也叫金融科技,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可能有人就思考:我們還需不需要互聯網金融?我的觀點是需要。
我們用弗里德曼的一個故事來說明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繼續發展的必要性。80年代他來到中國的時候,看見很多人用鏟子修理河堤,就問中國官員,為什么不用機器設備,回答說為了保證更多的就業。他說為了保證更多的就業,你最好用湯勺來挖河堤。所以對于技術,不存在需不需要。也有人說,互聯網技術的存在使得很多小商戶倒閉了,造成很多的失業,我們對于技術的演進,不應該有懷疑,互聯網金融到今天只是經歷過一個重大的波折。
我們認為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會經歷這樣的發展階段:互聯網金融階段,金融互聯網階段,還有人工智能互聯網金融階段。回顧最近二三十年的進程,其實在我們的經濟增長的因素當中,技術因素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的。我們講生產要素,可能忽略了有數據這么一個核心的生產要素。中國為什么進步那么快,很大程度上跟我們一個巨大的互聯網網絡,還有智能手機的用戶所產生的新的生產要素的功能是有關系的。美國人發明了互聯網技術,IT技術,但是從全球來看,中國人是用的最好的。我們用著最好的策略,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然后我們自己還要來終止,這是非常可笑的。
我們在揭示經濟增長沒有被發現的因素,一個巨大的智能手機所形成的,將近十億人的一個網絡系統,它所產生的經濟的正外部性并沒有被我們足夠的估計。所以我覺得,互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人工智能金融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現在我們做不好,是因為這里邊存在一些問題,不管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金融,它的本質還是金融。我們出的問題并沒有繞開傳統金融的三大問題:杠桿率、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本來有希望做好的,在股災期間,出現了恒生HOMS系統,有可能是全球最大的P2P系統,因為了恒生HOMS系統是做股票的人借錢的系統,最高是七八萬億,是單一業務,風控做得非常好,但是杠桿率沒有做好。其他的P2P系統就是在資產風控上沒有做好。
在營銷和收集數據方面,互聯網得到了很大的重視,但是在資產配置方面則相反,這會加劇信息不對稱。你會發現這個業務越純粹風險越小,單一標準化的資產配置方案,將會有很大的前景。現在我們P2P平臺拿了錢之后給五花八門的企業個人放貸,風控非常難,你放出去,收與放之間不對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第一,他們沒有杠桿率;第二,大部分平臺沒有有效的做產業支撐;第三個,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比較好的背景的公司才可以堅持。這個問題早就說了,無牌照不金融,股東是有資格審核的,這就是委托代理問題。
其實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問題在傳統的金融監管當中都是被描述過,并沒有跳出這個環境的。現在我們要監管科技如何進一步,我很驚喜的看到互聯網安全技術委員會,利用很多技術在檢驗問題。現在的問題平臺早就發現了,但是暴雷還是分步驟的。2018年資管新規也加強了違約釋放,但是國際形勢的變化對經濟傷害也是比較深的,所以主體結構也得控制,知道有問題,但是釋放還是要有一定的控制。
現在我們的互聯網金融技術遇到瓶頸,主要是因為技術環境,數據算法,算力還存在問題。加上公安、工商、稅務各個方面數據沒有有效整合,包括銀行體系,各個監管數據沒有整合,形成了信息孤島,不能有效的進行整合,不能夠形成一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白名單或者黑名單。沒有環境你要做業務是很難的,所以我們是在沒有環境的時候朝前走了,這就是金融風險,現在我們要進兩步退一步布置這個環境。目前僅僅只有互聯網金融安全委員會是不夠的,央行和銀監會應該著手建立大數據金融監管機構,甚至叫大數據金融監管局,因為從法律上只有它能夠拿到跨領域的數據。
現在吳秘書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現在銀行和財政部做大數據監管局,需要投入很多錢,財政部沒有這個預算,這是國家戰略,這不是我們哪個協會和部門形成的。如果把這個環境布置好,中國有機會利用互聯網金融,把金融先天不足補齊。中國先天不足就是毛細血管沒有,傳統的金融只能夠有錢人貸款,全國14億人口,除了兩億老人和兩億孩子,10億是中青年人,大量的人是需要借款的,但是沒有這方面的數據。如果我們在算力,算法,數據都具備的情況,我們可以補齊我們的毛細血管,把短板補齊。再利用全球最新的IT技術推動中國金融產業的發展,這需要我們研究和構建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需要制度的整合。現在如果沒有一個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是推不動的,所以在立法方面怎么樣消除數據之間藩籬,怎么消除信息孤島等等。我們需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還可以利用數字貨幣推動中國貿易的發展,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我們不要走傳統的老路,人民幣國際化,再去跟美國較勁。我們能不能學習美聯儲,把阿里、百度、京東、騰訊大平臺讓它參與我們的數字貨幣發行,讓商業機構參與,因為它們有更好的技術和文化。現在的問題是,監管機構為什么不能生成大數據監管平臺,因為它的技術創新上沒有金融科技公司的文化,云計算監管技術是相對弱的。整合好以后我們跟這些機構全球發行代幣,這時候跟美元,做成一個數據包和全球一切匯率毫秒級的換算。
當我們在現有的框架和制度當中,不能夠突破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求技術突破。我們互聯網金融監管不僅僅是防守,我們還要進攻,所以我非常的看好未來,這需要我們學界和業界的共同推動,我們繼續在這個領域研究。我非常欽佩黃震教授持之以恒的研究,互聯網金融出現風險的時候我們論壇消停了很久,這一點我向他學習,他們一以貫之對這個行業發展做出貢獻,我們積極為國家做政策建議,爭取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當中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應該到中國的金融領域,為中國金融體系跨越式發展提供機會和保障,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評判,謝謝。
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