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個流行的觀點就是互聯網已經到了下半場,我認為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正在進入第二個階段,即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深度結合,彼此依存的共生階段。”百度資本管理合伙人武文潔11月8日出席數碼港創業論壇時表示。
她指出,在第二個階段,互聯網的能量將進一步被挖掘和釋放,并已有兩個明確的基本方向,“一是互聯網相關技術不斷被突破和提升,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商業模式和巨頭;二是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互聯網將繼續為消費端和供給端帶來結構升級。”
同時,她指出,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深度結合,AI的應用逐漸普及和深入化,對已有場景和流程的改造,以及改造傳統行業及創造新數據或場景,其中蘊藏巨大的商機,“那些具有海量結構化數據的場景和行業最有希望實現AI+應用,比如互聯網金融、交通出行等。”
資本寒冬下投資轉向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險資本市場,中國的初創企業及風投資本亦正在走向舞臺的中央。
“過去幾年,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主要對標了一些海外成功的科技公司,是互聯網底層架設的階段,主要滿足的是搜索、娛樂、社交等需求,今年整體的資金明顯變得保守,收窄很多,今年下半年募集資金數量和規模大幅收縮,投資的重點由最初的屌絲經濟、共享經濟開始轉向泛快樂行業的性價比經濟。”銀翎資本(Silverlink Capital)的合伙人鄧方希表示。
根據清科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以中國市場為重心的風險資本注冊的新基金數量同比暴跌了52.8%,而新基金募集的資金金額則大幅下挫了近70%至351億元。
G5 Capital的總經理Annabel Yang則坦言:“目前移動互聯網行業已從藍海變為紅海,衣食住行等不同領域均已基本覆蓋,也出現了頭部企業。中國主要是商業模式創新,這是由于中國市場體量足夠大,2C的產品可以做出來,相比之下,國外則主要是2B的科技類創新更有優勢。”
她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將中國熱點概念的創業項目,結合一些技術門檻,比如銷售行業的語音服務,在熱潮褪去之后,有核心技術的公司還是可以存活下來。”
然而,總部位于深圳的松禾資本并購成長基金董事總經理白云帆卻認為所謂的資本寒冬并不存在,“我們最近在建立一個天使基金,主要投資海外華人初創企業,從發起到關閉總共花了四個月時間,資金規模大約幾億美元。”
同時,白云帆認為,中國的初創企業已由最初的“山寨廠”逐漸走在世界前沿,引領全球的科創潮流,“四年前,商湯科技建立之初,投資者并不多,但是去年開始一下涌入了約20家風險資本基金,現在一些明星創業者的創業項目受投資者瘋狂爭搶。”
數碼港投資者網絡對接已募資2.34億港元
數碼港作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社區,聚集了超過1200家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去年11月初,數碼港推出了數碼港投資者網絡(CIN),慧科資本聯合創始人邱達根11月8日透露:“過去一年,CIN投資的初創企業共籌集了超過2.34億港元,促進10個項目對接,而加入CIN的基金則由最初的50個增至目前的80個,有望在今年年底達到100個。”
據悉,包括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香港天使投資網絡、浩觀、海通國際、聯想創投集團等已加入該網絡。這些基金主要關注具發展潛力的新經濟公司不同階段的融資需要,如創業初期的種子和天使輪投資、Pre-A至Post-A輪融資等。
他指出,目前CIN的投資者結構越來越多元化,“包括私募股權及創業基金、企業投資者、天使投資者、家族辦公室、加速器及個人投資者等。這有助于進一步引入優質項目和促進項目對接。”此外,他透露,目前CIN會員的退出成績斐然,目前已有兩家企業的估值水平達到“獨角獸”級別(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分別為GoGoVan,KLook,以及15宗并購交易退出。
創科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元素是項目流量。大量的創業項目才能夠吸引風投基金的關注和投資,進一步帶動更多人才投入創科,創造更大的項目流量,令創科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為此,去年9月,香港創新科技署推出20億港元設立創科創投基金(ITVF),填補本地A、B輪融資資本的不足,完善香港創科資金鏈。該基金將以“投資伙伴領投、政府跟投”形式,伙同已獲選的5個風投基金伙伴,以約1:2比例共同投資香港本地創科初創企業。
根據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的報告,去年香港初創企業的總融資額逾89億港元,較2015年飆升了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