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影視圈的“大腕”,一線明星積聚斂財能力令人瞠目,而之后如何運作這些資本,幾乎每個大腕身后都有復雜的資本圖譜。他們不僅是著明導演或明星,更是商人和資本家。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觀察,影視領域的投融,越來越顯“寡頭”趨勢。所謂“頭部”影視公司,全國僅不到20家,大量的影視公司可能只制作過一兩部劇就名存實亡。相對于電影,電視劇由于是面向播出平臺(收費),而非直接向觀眾收費(電影票),風險相對可控,且網絡平臺加入競爭格局(比電視臺更有錢,賬款拖欠問題幾乎沒有),近兩年來吸引了更多金融機構試水。事實上,產業人士和金融人士都提出了需要加強產業工業化、標準化的訴求。
導讀
此外,馮小剛的核心企業之一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在2015年與華誼簽訂5年對賭協議,通過這次收購,馮小剛一次性將10億元收入囊中。
因《手機2》的開拍,圍繞范冰冰、馮小剛、劉震云一眾主創引發的輿情,竟引發影視股一波暴跌。由此,影視明星們背后的資本運作,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對此次輿論的核心人物馮小剛和范冰冰來說,作為中國影視圈頂級的導演和明星代表之一,此次風波令更多人關注影視大腕們的資本運作。拋開道德判斷與價值取向,僅從資本視角看,許多人更關注的無非有兩點,一是超級明星和超級名導如何吸金,到底吸了多少金?二是耀眼的影視圈中,背后復雜的資本圖譜下有著怎樣的資本運作邏輯?
瘋狂吸金的超級大腕
在娛樂圈,將范冰冰稱之為最吸金的明星也不為過。正如范冰冰曾經爆紅網絡的名言:“我不用嫁豪門,我就是豪門。”
她大抵真的做到了。
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范冰冰連續上榜14年,更從2013年就占據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收入榜首5年無人撼動,2017年收入更是達到驚人的3億元。而范冰冰上榜的第一年,正是她拍完《手機》拿到百花獎和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的2004年,當時23歲,就以980萬收入位列第27位。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14年來,范冰冰的累計收入達11.9億元。而據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福布斯的統計應該較為保守,加上這些年的資本運作,范冰冰的身家早就超過30億。
馮小剛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商業片導演,其吸金能力也不容小覷。根據天眼查其關聯企業達21家,主要為影視娛樂、廣告類企業,還有少數科技、馬術等投資企業。
某影視公司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馮小剛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于影視劇票房和投資方面的收入,其廣告代言也有一定占比,經紀公司占比很小。其他投資肯定存在,但核心還是在影視投資方面。
而統計馮小剛截至目前上映的16部電影票房,合計超51億元。如果按照1:10的收入,馮小剛僅從電影票房中獲得的收入超過5億元。
此外,馮小剛的核心企業之一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在2015年與華誼簽訂5年對賭協議,通過這次收購,馮小剛一次性將10億元收入囊中。
而在華誼兄弟上市之前,馮小剛就曾持有其288萬股,占華誼兄弟股份的2.29%,后來馮小剛將持有的華誼兄弟股票逐步賣出,據業內人士透露在2014年實現套現2億多元。
加上各類廣告、代言、和其他IP收入,馮小剛的身家應在20億以上。
是明星更是商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天眼查”上查悉,與范冰冰關聯公司至少12家,其中8家是影視文化類公司。某影視投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娛樂業是范冰冰的主要投資。
其名下現在有三家“美濤系”影視公司或工作室,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也是范冰冰影視投資的起點。
早在2002年,范冰冰成立了北京美濤佳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美濤分別取自父母姓名中一字)并擔任董事長,實際由母親張傳美管理經營,主營業務包括影視宣傳、攝影制作、婚慶、展覽等。但2007年前,范冰冰的合約還在華誼,而公司業務,業界人士都知悉范冰冰多以個人關系拓展。
2007年范冰冰與華誼解約后,2008年成立北京美濤中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3年又成立了美濤佳藝(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
據業內人士介紹,范冰冰的核心企業為2015年成立的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無錫愛美神擁有范冰冰未來10年演藝經紀獨家代理權,也是范冰冰資本運作的主體。同在2016年,唐德影視曾表示看重范冰冰IP的獨特價值,試圖8億元收購無錫愛美神但最終失敗。之后唐德影視和范冰冰聯合成立了無錫唐德文化,范冰冰持股51%。
某影視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范冰冰不僅是著名的明星,更是優秀的商人。“早在2002年她就有意識創辦影視學校,后來范冰冰早期的投資除了影視投資還投資游戲和海外的房地產都有不錯的回報。現在從她的公司結構上看,她自己名下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影視和藝人品牌以及相關的美容產品方面。此外不能忽視的是,她父母也持有多家公司,并對接了不少金融和實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工商信息發現,范冰冰父母范濤、張傳美為股東的北京美濤佳藝,現為煙臺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東,同時也是中小企業基因(深圳)投資合伙企業的主要股東。而中小企業基因(深圳)曾經在2014年投資華大基因,其管理團隊和中小企業協會、葛洲壩集團有緊密關系。
前述投資人表示,如果算上其經紀人持有的企業,可能與范冰冰相關的企業超過30家,其投資范圍可能更大。
資本對賭,誰是贏家
馮小剛名下雖也有多家控股、參股公司,并與影視圈資本大鱷關系密切,但馮小剛的資本運作路徑則與范冰冰不盡相同。其最受矚目的,就是與華誼的5年對賭協議。
詳解這一對賭收購,2015年9月,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成立,馮小剛持有99%股權。時隔兩個月,華誼兄弟宣布以10.5億元的價格收購東陽美拉70%的股權,收購時東陽美拉的凈資產只有-0.55萬元。
同時雙方簽訂長達五年的對賭協議,東陽美拉承諾到2016年完成至少1億元的凈利潤,未來4年,每年遞增15%,即5年累計凈利潤為6.74億元,如未完成指標將由馮小剛自掏腰包補足。
從過去兩年來看,馮導都順利完成了業績承諾。
2016年,東陽美拉的稅后凈利潤為10152.84萬元,2017年為11699.95萬元。但過去兩年馮小剛都堪稱勤奮,2016年馮小剛《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兩部電影上映堪堪完成凈利過億,而2017年《芳華》14億票房也是僅保證涉險過關。今年《手機2》的風波令馮小剛能否順利完成對賭畫上問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獲悉,在影視圈中資本對賭十分常見。如楊冪所在的嘉行傳媒為了獲得尚世影視3億元的投資,要在三年內完成3.1億凈利潤的對賭協議,目前楊冪已完成這一對賭。
此外,吳京的《戰狼2》也是影視圈一次成功的對賭。據業內人士介紹,因為吳京此前并未有成功的作品,所以《戰狼2》的投拍采用了對賭協議,最終57億的超高票房,不僅讓吳京賺了滿盆,就連背后的北京文化、光線傳媒也股價暴漲。
前述知名影視公司高管指出,現在影視圈大腕成立自己的公司工作室很常見,但是有更大野心的人會樂意使用對賭。“用自己的錢一樣有風險,如果有人收購我的公司,意味著我可以使用杠桿,賺的是15倍的錢。但是很多人不敢用,一是是不是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二是經濟頭腦好不好,能不能算明白帳,到底怎么樣才是賺。”
他進一步指出,馮小剛的對賭協議條款并不苛刻,1億起,15倍的市盈率,每年15%的收益增長都是非常合理的。一般要求的業績增長可能要20%-30%。當然存在風險,但他10億已經拿到手,此后的投入都是公司的投入,只要每年賺一個億,保證15%的增長,就不會損失拿到的十個億。此外公司賺到的錢他還有分紅,可以說穩賺不賠。
他直言,不難理解,影視圈里的資本對賭體現了這部分人的欲望,一定要賺資本市場上杠桿的錢才有更大的收益。
但該人士也指出,不需要過度解讀影視圈的資本運作和導演參與資本運作。在娛樂圈里沒有所謂的純粹的商人和純粹的藝術家,這是一個行業,一定要賺錢;同時導演們也真的有自己想表達的觀點。所以我們圈內看,并沒有哪個導演是純粹的定位,從作品和風格上看,有的人偏商業片,有的人偏藝術片。馮小剛只是更偏商業片,依然可以有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