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團比樂視更危險
“打車大戰第二季”正如火如荼地上演并被直播,觀眾兼羊毛黨們不亦樂乎。4月3日,美團又以27億美元拿下去年燒掉數十億且挪用60億押金的摩拜,這可比熱播劇狗血多了。
背水一戰
美團四處挑起戰事,不為娛樂大眾而是背水一戰。
從2010年拿到天使投資,到2017年10月完成40億美元“X輪”、投后估值300億美元,“不想上市”、“想上立即就能上”一直是王興的招牌式言論。但接受投資人數十億美元不上市是不可能的,王興也不是不想去敲鐘,而是美團無法在資本市場獲得理想估值。
所謂理想估值由兩件事決定:投資人的貪婪和王興的虛榮。
對2017年按300億美元估值進入的資本來講,美團IPO市值達到600億美元以上才說得過去。王興虛榮心的“價碼”也是水漲船高,200億美元、300億美元、400億美元……于是美團的理想估值如一線城市房價般“豐滿”,現實卻像打工者薪酬那樣“骨感”。
資本市場對團購、O2O這類項目不感冒。團購鼻祖Groupon市值不到25億美元,績優藍籌股百度說要為O2O砸200億人民幣,市值竟跌掉數百億美元,股價幾乎被腰斬。
于是美團說:我不光有團購,還有餐飲、外賣、電影票……
還不行?那我上酒旅,攜程的估值可是200多億美元呢!
還不行?再來個網約車,滴滴估值550億美元!
還不行?加盤兒摩拜吧,雖然沒多少肉。
美團的一系列舉動都打著“用戶需求”的旗號,實則為了迎合資本。既然沒賺錢的共享單車、網約車業務能值幾十億、幾百億美元,美團就想在“資產籃子”放進這些品種,把估值撐起來。
七年來美團一直在燒投資人的錢和他們的耐心,再不讓他們看到上市的曙光會“出事情”。
比樂視危險
另一位像王興這樣為估值舍死忘生的企業家是賈躍亭,但美團的局面似乎比樂視更加危險。
首先,美團涉足的業務要么燒錢更瘋狂、要么對手更強、要么面臨的競爭更加你死我活。
樂視的錢主要燒到四個地方:
一是視頻網站版權內容,盡管對手騰訊、愛奇藝、優酷很強,但競爭格局大體是“你燒你的、我燒我的”。當年,騰訊、愛奇藝每年投入達到百億量級,樂視網、優酷只有幾十億;
二是樂視體育,這個領域沒有強大對手、大佬們還“隨了份子”。燒掉投資人的80億之后對母體危害不算大;
三是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對手是小米、聯想。樂視因資金鏈斷裂倒下之前,小米智能電視處于下風,聯想則是不戰自亂、虎頭蛇尾。樂視智能硬件燒錢的規模在百億量級,坑的是上游供應商。
四是電商、網約車等業務。但樂視更象是“佯攻“,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一方面壯大聲勢,另一方面想吸引投資者入局,錢進了“樂視生態”就得聽“老賈”的了。于是出現以易到名義融資,只給周航留下零頭的事情。
至于造車,與其說燒錢,不如說是把錢轉移到境外的借口。
反觀美團。外賣領域對抗餓了么,酒旅領域單挑攜程系,網約車死磕滴滴,現在又一腳踏深不見底兒的共享單車。
攜程的實力不必贅述,滴滴日訂單量穩定在2000萬以上,餓了么日均配送訂單已達450萬單,合作商戶100萬家,騎手300萬人。誰都不愁 “糧草”,梁建章、程維、張旭豪,個個不好對付。樂視面臨的競爭局面沒這么悲催吧?
美團既然殺入人家的地盤,想不燒錢都不可能。樂視是自己作死,沒有誰特別想要樂視的命。美團是找死,沒有對手會心慈手軟。
照2015年“打車大戰”和2017年“共享單車”的路數,僅僅這兩個項目燒錢速度就超過樂視“癲瘋”時期,還拿什么對付攜程、餓了么……
挾持資本者亦被資本挾持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創業者習得了挾持投資者的技能。說白了就是:“投1000萬美元,我聽你的;投10億美元,你聽我的!”錢燒光了不接著投,創業公司馬上死,創始人高高興興“二次創業”去了。
創業者被資本挾持的情況也普遍存在。比如此次摩拜被賣,創始人沒有投票權,地位與《慕尼黑協定》簽字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相當。
美團并購摩拜未必出于自愿,有可能遭到挾持。
坊間傳美團在香港與國際資者探討IPO的可能性及估值,未得到理想答復。
當年京東遇到這種情況,立即與騰訊結盟,以15%股權換取微信一級入口。
美團則跑回來發動打車大戰并迫不及待地宣稱“拿下上海三分之一份額”,顯然是給投資人看的。盡管投資人未必認可這種砸幾天錢取得的“市值份額”,但美團大方向是對的——為估值加分。
收購摩拜的效用與發動打車大戰完全相反。
共享單車不缺流量,把車扔到大街上自然就會有流量,不需要任何流量霸主導流,甚至可以為微信、支付寶提供線下支付場景。共享單車的根本問題是用戶騎一次只愿意花一兩塊錢,根本無法覆蓋購置、維護、調度成本?;ǘ嗌馘X、給多少流量都沒有用。
“美滴大戰”剛接火,投資者尚在疑慮觀望,美團突然斥資27億美元,涉足不知道要燒多少錢的共享單車業務。投資人怎會給美團加分嗎?
美團并購摩拜的內幕恐怕是:騰訊不想為美團、摩拜再掏一分錢!美團賬上不是還有點錢嗎?難兄難弟湊合著一起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