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基金乃至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觀點的背后,是那些投資人的經驗。比如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偏愛背景特炫、名校出身的人,即便商業計劃書都還不完善,也可能直接簽約,快速打款。有的投資人偏愛BAT高管背景的創業者,有的喜歡投30歲以下的年輕人,還有的堅信30歲以上的創業者才比較靠譜。
每個投資人都希望投到有機會成功的項目和人。其實可以反過來看,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項目,你覺得不會成功?
豐厚資本創始合伙人吳智勇,曾任職于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具有豐富的投資、并購及IPO經驗。他認為,看項目其實就看人和事,看人行不行,看事對不對。
吳智勇認為,遇到有以下6種特征的創業者一定要慎投。
不能控制情緒的人
有些人一面談,就讓你感覺不太好,比如情商不高,或者交談的時候特別慷慨激昂,激動得無法自已,還有些人介紹項目時會緊張得發抖,這樣創業者直接就否了。雖然有些項目覺得方向還行,事情是對的,但如果一個人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很難成為一個很好的CEO。
團隊股權分配過于平均
如果公司股權太平均,必須把股權調整合適,不然不投。吳智勇看過很多創始人吵架的案例,人多了一定會有意見分歧,如果沒有一個能絕對決策的人,很容易出問題。吳智勇說:“我們希望公司有一個核心創始人,投的就是這個核心。我能忍受的極限情況是三個人,你40%、他30%,另外一個30%。但要求幾個人彼此知根知底,如果是臨時拼湊的三個人就會顧慮。股權過于平均的肯定不投;一股獨大的公司談都不用談。”
一股獨大,就是這個公司90%都是你的,拿出10%做期權,對于這種情況,吳智勇會要求創業者拿出40%的期權找聯合創始人,因為“一定要有聯合創始人,一定要有團隊。那種依靠感、有問題互相商量的感覺讓人踏實。”吳智勇認為,最好的情況是CEO占股60%或50%,其余三四個聯合創始人以20%、15%、10%等類似比例分配股權,這樣項目會相對比較安全。
創始人跨行業
從實際案例來看,跨行業創業往往很難成功。比如一個在互聯網領域很牛的人,如果因為看到商機就貿然跳進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可能連新接觸的行業最基本的生態、產業鏈、人脈都不了解,會導致項目推進很慢,尤其是消費類的項目。除非兩個行業之間有共性,或者創業者能證明在新跨入的行業有很好的資源,否則很難。
夫妻店型公司
李國慶、潘石屹是夫妻檔創業的楷模,如今娶了奶茶妹的劉強東也有把愛妻培養成優秀企業家的架勢。然而對夫妻搭檔的創業者,吳智勇表示很謹慎。他最大的擔心在于,夫妻創業中過于親密、難分彼此、決策用以受到情感關系左右的因素,可能不利于企業文化和團隊建設。
靠關系的項目
如果創始人說,我在哪兒、有什么好的關系,我在政府有什么資源,這樣的項目吳智勇一般不會投。因為靠關系的事很難復制,不能市場化。比如,現在有很多做“家校通”之類的項目,都面臨一個巨大的推廣問題,很多都是靠關系在推。這種關系型的項目,都需要非常非常謹慎的對待。
創業門檻特別低
門檻特別低的項目,也不太會投。比如在現在這個階段做餓了么、美團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外賣。門檻低的項目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投:早期、沒有什么人做、同時團隊執行力特別強,業務能夠迅速起量,一下子把門檻拉高。比如共享單車初興時的摩拜和ofo。有經驗的投資者都在投布局、投賽道,因此投資一定要看風向。如果不在風向、風口上,很可能后面沒有人跟投。投風口,比如互聯網金融,從2009、2010年在中國開始興起,今天仍然沒有過時。再如移動醫療,未來幾年一定會爆發。
有很多創業項目,需要辨別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還是超前需求。比如說做車主社交的,在車上安裝一個硬件或軟件,車主跟其他同款車主或周邊車主社交,這似乎是一個很火的概念,但這是偽需求。吳智勇認為,很多打社交概念的,其實都是偽需求,“看項目的時候,要把自己真正當成一個用戶去理解。”
最怕遇到什么樣的創始人?
吳智勇覺得最頭疼的創始人,是那些不太對脾氣、溝通有障礙的,“拿到投資之前談得蠻好的,投進去之后好像就消失了。不主動聯系,在工作群里也不太說話,微信好久不回。”
吳智勇曾遇到一個項目,創始人是某國外名校博士,每次打電話總是愛搭不理。想找創始人面談卻又不在同一個城市,溝通起來很辛苦。還有一個項目,投了以后,每逢向LP匯報需要公司資料時,創始人總以各種借口推脫。天使基金內部組織的創始人交流會也不參加,各種不配合,溝通起來特別困難。但他們當初融資的時候,表現都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