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雅虎為例,談了談中美兩國間跨國企業如何發展,并站在他的角度回答了諸多投資與創業相關問題,比如初創企業是否相對大公司式微?超級App是否可持續?蘋果未來怎樣才能在中國有更好的發展等。
說到楊致遠身上最為人知的功勛,促成雅虎投資阿里絕對是排在前列。2005年,雅虎斥資40億美元,外加雅虎中國全部資產,獲得阿里巴巴40%的股份,12年后,收獲近100倍的增長。
跨國發展
談及當初投資阿里的背后,楊致遠以雅虎向日本、韓國及中國拓展市場,展開話題。
那時,亞洲人對觸網還很陌生,雅虎日本的建立還是應軟銀孫正義的條件要求。從1996年雅虎日本成立,到取得成功,他們看到了亞洲的潛力。隨后,雅虎嘗試向其他國家拓展,但因韓國開拓受勁敵阻礙,因此他們打算早些布局中國市場。
這段在中國市場摸索的經歷,使楊致遠感慨,開拓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公司,首先需了解自身目標及如何定義成功,然后找到當地好的合作伙伴或投資者非常重要。“他們能充分理解中國文化,還有各種事件波動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但也得看具體的公司,楊致遠提到,如果公司缺乏本地化的產品和資源,可采取把市場變得“營銷化”的方法,這就要求執行團隊有能力和才華,使中國消費者能獲得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主要是要有當地的人,“不過,最終還是取決于公司運營”,他說。
基于開拓中國市場需有當地伙伴合作的理念,雅虎2003年100%收購周鴻祎創立的3721。但那時形勢尚未明確,雅虎方面感覺可能不適合在中國從事媒體信息業務。由此,楊致遠一行人考慮,如雅虎退出中國,也要找到其他可能突破的領域。
看好馬云,加上電商當時是小眾的投資領域,受管控較松,所以雅虎投資了阿里巴巴。
還有些問題值得思考,為何雅虎沒選擇聯合周鴻祎團隊自己做電商?為何是阿里而非騰訊和百度?
第一個問題,楊致遠的答案是因日本市場的先驗案例。“我們看到了日本拍賣行業和商業上的成功,”因此,阿里身為當時中國市場的領導者,具備充足的市場動力;還有一點,雅虎在日本市場遭淘寶重挫,他認為,馬云團隊在科技、項目執行、策略方面極強,“與阿里應該是合作而非競爭”。
第二個問題,他表示,馬化騰和李彥宏都是很優秀的企業家。但二者所在的搜索領域和即時通信領域,雅虎都可能面臨重重困難,電商則相對安全。
談到中美跨境交易的現狀,他認為,現在這種交易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尤其隨科技公司體量日益龐大,跨國間的交易擬定和提出牽涉面將變廣,所以或將影響最終協議的達成。
比如,螞蟻金服收購匯款服務公司MoneyGram的方案遭美國拒絕。“美國現在比以前更保守,這可能會使美國錯失了解全球趨勢的機會”,“任何壁壘都有負面影響。”楊致遠說道,正如中國過去20年沒有獲得美國巨頭谷歌和Facebook發展帶來的利好。不過,不同市場還有待觀察,中國投資市場機會和挑戰并存,“相比10年前,任何現在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人,都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對此,楊致遠給想來中國開拓業務的美國公司的建議是,盡早探索中國市場,結識各種關系,且要有規劃。如果把中國當作核心市場,最好公司規模尚小時就進中國。因為,這塊市場可能要深耕5年甚至10年,還得有持續的資本輸入,團隊一定要有人懂中國、懂中文,還能在那里工作。“很快,中國就會變成全球數一數二的市場,我們都需要在中國建企業。以后也許世界會變成中國人的世界。”
站在中國企業的角度而言,在本土市場發展壯大很重要的原因是,能充分利用中國市場的體量和穩定性。這使得中國創新能在本地化和商業模式方面有所體現,反觀美國就全然迥異,“未來5-10年會看到更多中美間商業模式的創新差異”,楊致遠舉例說道,如阿里近期探索的新零售模式,在美國就無法行通。
深究中國市場體量為何如此龐大,他認為和中國跨越式發展相關,這既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的結果,也有政府領導、中國企業家精神方面的原因。這種跨越式發展,同樣能在發展中國家沿用。但從另一角度來說,中國想長期保持跨越式發展很困難,隨著中國市場變成熟,許多中國公司會把目光投向海外,繼續挖掘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比如印尼已成為諸多中國企業的主戰場。
另外,楊致遠還對比了阿里和騰訊兩巨頭的國際化拓展,他認為騰訊因移動信息行業較容易有突破,相對阿里走出國門會更具優勢。
投資與創業
身為投資者,楊致遠表示在A輪前的投資中,80%都是投資團隊,市場,產品理念,團隊的毅力&方向感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都很重要。而作為創業者,他強調了勤奮,“準備用生命來奮斗”,但他認為運氣也必不可少。
如今,互聯網行業格局已定,人言初創企業在大公司面前日漸式微。對此,楊致遠表達了否定觀點。他認為,不能簡單覺得初創企業變得式微,只是投資者越來越以結果為導向,越來越理性。初創企業想讓投資者持續投入資金會很困難。
大公司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動輒花數十億并購創企,并且他們還在著力涉足眾多領域。作為初創企業,應該做好與大公司競爭的準備,有相應調整和轉變,著重解決大公司不想解決,沒時間解決,或處理速度較慢的問題。
未來:超級App、蘋果在中國如何發展
針對Facebook和微信這類超級App是否可持續的問題,楊致遠的看法是,“如果你足夠聰明,就能持續利用已有流量和關注度,讓消費者關注越來越多的垂直App”。
他認為,Facebook和微信是兩種相反的產品路徑。前者采用“多種App策略”,而微信是把所有功能集于一身,后者“這樣給用戶體驗帶來很大挑戰,保持持續增長很困難”。
不過,換個角度考慮,他表示集所有功能于一身,也是在“傾聽用戶聲音,創造用戶需要的東西”。假如微信做了許多垂直App,最終還得看那些應用能否得到廣大消費者支持,是否應向其他領域拓展有待商榷。不做,就意味著給他人留出發展空間。比如頭條的存在,就抓住了這樣的契機。
此外,楊致遠還展望了蘋果未來10年在中國的發展。因蘋果手握大量用戶數據,有人拿它與當年雅虎和Facebook境遇作比較。
在他看來,現在蘋果已耗費大量時間在中國建立人脈,投入資本、關系,也注重生產和其他方面的附加值,包括投資滴滴、拜訪中國本土初創公司等。另外,蘋果某種程度還能幫中國互聯網生態體系開拓國外市場。
10年后,那時數據監管等規定、市場形勢將全然不同,如若蘋果還想活躍在中國市場,楊致遠認為,蘋果需適應中國市場變化,保持精明頭腦,做正確的事,確保蘋果能以在中國有價值的公司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