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狗赴美上市不到一周后就跌破了發行價,騰訊的背景也救不了它。
少年天才、青年得志、人生贏家,王小川從清華校門走到紐交所的這一路漫長而坎坷。但坎坷是因為搜狗,王小川的人生卻幾乎未逢低谷。在搜狗風雨飄搖的這些年里,百度、網易、360,甚至是阿里巴巴都向王小川拋出過橄欖枝。
理工男王小川有著自己的專情,雖然他親自在清華的一次演講中否認了“搜狗不上市,自己不結婚”的謠言,但任誰都知道,王小川的真愛只有搜狗。從25歲到39歲,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003年,搜索領域的3721和百度水火不容,競爭異常激烈,張朝陽看這是個好機會,叫來王小川,下達了干掉百度的任務。2004年搜狗成立,2010年搜狗從搜狐剝離獨立運營,2013 年騰訊入股,2017年搜狗上市。
中國互聯網波譎云詭,王小川沒能完成張朝陽的任務,卻堅定地帶著搜狗向百度講述:我奮斗了14年,才能跟你一起坐在紐約講故事。
對抗百度的宿命
王小川畢業后進入搜狐,接到的第一個活就是搜索。剛走出清華的王小川不會想到,對抗百度成了他和搜狗的宿命。
起步于2003年的搜狗比百度晚了3年,二者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線,卻硬要往一個賽道里擠。于是,為了這三年之差,王小川搭進去了整個青春。
當2005年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時,搜狗市場占有率僅為2%。“我比李彥宏技術好,只是沒有他命好”,王小川的不甘心也是搜狗的不甘心。既然硬追是追不上了,那就試試曲線救國吧,于是就有了搜狗輸入法和搜狗瀏覽器。
輸入法和瀏覽器也確實為搜狗爭氣,雖然沒有打敗百度,但靠著左膀右臂,搜狗緩過一口氣,得以在追趕百度的路上死撐下去。從搜索到輸入法,再到人工智能,搜狗掙脫了被淘汰的命運,沒能逃過的是對抗百度的宿命。
故事講到今天,談逆襲還遠遠過早,搜狗之于百度,只不過是,我跋山涉水終于有了和你再次對壘的底氣。于是,剛剛感嘆了“搜狗終于活下來”的王小川轉臉在上市時就宣布,“搜狗要在三年內,在移動搜索上追平百度。”
誰給了搜狗底氣?
據StatCounter Global Stats發布的2017年10月份搜索引擎數據報告顯示,百度以90.32%的市場份額占據國內移動搜索引擎排名的第一把交椅,搜狗以3.7%的份額位列第三。連誕生于14年僅服務于移動端的神馬搜索都以4.35%的市場份額排在搜狗之前。
雖然百度掉隊BAT,目前處在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但要論搜索,二者的差距怎么看都有點大。
誰給了搜狗“三年在移動搜索上追平百度”的勇氣?
靠搜狗最出色的業務——輸入法?顯然不太靠譜。雖然頂著“中國最大的輸入法”的名號,但其除了讓招股書里的數字好看一點,并沒有多少實際作用。此前一直喊著以輸入法導流的搜狗心里清楚,喊了這么多年也沒啥成果,肯定騙不過投資人,干脆就在招股書里放棄了提輸入法導流這一茬。于是,招股書里就變成了,用人工智能與IOT來變現輸入法在數據與技術上的沉淀優勢。還是沒有放過輸入法。
從搜狗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到,截至2017年6月,其38.2%的流量來自于騰訊互聯網資產。而在搜狗扭虧為盈的2015年,騰訊對其開放的微信公眾平臺起到了關鍵作用。
招股書中還提到:“騰訊承諾,2018 年 9 月以前,在他們的其他產品中,搜狗搜索都將是默認搜索引擎。”而這是包括微信搜索在內的:“今年 10 月,騰訊開始測試搜狗搜索與微信的整合。產品測試和優化后,我們將與騰訊討論相關的商業安排。”
勇氣的來源是找著了,但這一路看下來,搜狗儼然一副“我上面有人”的語氣讓人很是尷尬。背靠騰訊走到上市不是不行,可也不能總抓著騰訊不放吧。況且,搜狗還不是騰訊的“親兒子”,過了2018年又該怎么辦?
今年,微信推出了搜一搜和看一看,在新聞稿里特意強調用的是自己的技術不是搜狗的。不知道搜狗看到后做何感想。
AI的故事也難講
誕生于PC時代的搜索故事太老,搜狗需要換個新鮮的賽道?;蛟S是搜索和AI之間有必然的基因聯系,搜狗與百度再一次相遇在AI。
在招股書中,搜狗總計提到AI 90余次、機器/深度學習7次、自然語言處理9次,轉型AI的迫切已是“司馬昭之心”。王小川更是在2016年財報后說,搜狗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信心比谷歌和百度做的要好。
有信心是好事,但百度的無人車都開上五環了,搜狗還停留在汪仔機器人和智能家居領域,連身后的小米都要追上來了,這回沒了靠山的搜狗總不能去找搜狐吧?
除了孤注一擲的百度,AI 賽道上的大玩家還有阿里和騰訊。雖然二者沒有All in,但這不代表沒有行動。
阿里云已占據近一半的市場份額,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發布的AliGenie開放平臺也在加速布局;騰訊云背靠騰訊大數據短時間內拿下國內市場份額第二,騰訊“AI in Car”系統的智能汽車,沒開上五環但也上了發布會。再加上兩位巨頭不差錢的特性,一旦風口來了開始燒錢,連百度都沒有足夠把握能贏,更何況是搜狗。
今年憑借全力加碼AI,百度股價開始回暖,這從某種程度上也表示了資本市場對AI故事的認可。然而,百度的AI并不是搜狗的AI,搜狗還是得拿出真功夫來講自己的AI故事。
逆襲的例子不是沒有,但行業里更殘酷的現實是馬太效應。正如“我奮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一樣,當喝完這杯咖啡,走出星巴克的大門,有人坐上豪車,有人還是得擠公交。至于再過18年又如何,那還得看接下來的機遇與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