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首屆上海交通大學“金融聚交”論壇上,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做了題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科技與銀行金融業”的演講。
演講一開始,馬蔚華提到自己十幾年前曾經在上海交大講過的一個課題,“這個課題叫‘互聯網和現代商業融合的變革’,十幾年后,我還想講這個課題的延續,這就是金融科技,或者叫科技金融和銀行業的變革。”
“短短十年詞匯的變化背后,是科學技術巨大的變化,以及它給社會,特別是銀行也帶來的巨大機會和挑戰。由此我想到德魯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過去20年某一個不經意的時刻,我們悄然走進一個無名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挑戰、危機和機遇。”
“我可以比喻一下,互聯網如果是1.0版,那么科技金融應該是2.0版。互聯網金融是把傳統的金融機構的產品、購買方式,從線下搬到線上,這個是優化了客戶的體驗和服務購買的渠道。從本質上看,互聯網金融階段解決的是客戶體驗問題,解決的是渠道問題。金融服務的消費方式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本質區別。”
“來自商業模式的沖擊是對傳統商業銀行競爭力本源的拷問,來自思維方式的沖擊則是對傳統商業銀行靈魂的洗禮。”
-----
以下節選自馬蔚華演講內容:
我歷來認為銀行本身屬于IT屬性,因為回顧歷史,IT每一次發展都會帶來銀行的變革。最早時候銀行叫票號,現在有了電腦電話以后,銀行效率大大提高了。我想當年的票號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大的變化。一百多年前的富國銀行,就是為淘金的人,把半成品的金礦千辛萬苦運到金加工的地方,這是它成長的過程。
科技金融的發展帶來的挑戰有兩個,一個是商業模式的挑戰,一個是思維觀念的挑戰。
商業模式的挑戰,我覺得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是大數據出現了,銀行業怎么充分利用大數據。
互聯網的發展最大的一個社會效益就是減少了信息不對稱,但是對銀行來說,銀行的賺錢就是靠信息不對稱的。互聯網是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所以這對銀行傳統的盈利方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這件事也是銀行的機會,所以商業銀行要主動擁抱這個時代,科技金融和金融核心的業務結合起來,比如說你可以在數據信息積累的挖掘上下工夫,你通過數據挖掘可以了解客戶的需求,特別是個性化的需求,服務的需求。過去我們很難在傳統的金融下了解,現在通過手機就可以了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客戶的身份信息、社會關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為信息,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洞察他們的需求,研究他們的偏好。這既可以大批量獲客,也可以了解他們不同的需求,然后可以控制風險。它可以給我們帶來過去無能為力的一些事情。
它帶來的挑戰是,如何發揮平臺和流量的作用。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流量就是變現,對于銀行來說,流量也有意義,意味著數據的積累和市場的機會。如果沒有足夠的客戶流量,銀行的客戶直接增長和價值創造也是沒有基礎的,所以面對金融科技在平臺和流量方面強烈的沖擊,銀行必須學會基于客戶細分領域的強需求、硬需求,建設多層次的平臺,哪里有交易平臺我們就在哪里對接。不僅與線上的電商對接,還要與線下的商圈合作,不僅重視自身業務平臺的建設,也要積極和總行連接,開展跨業異業的合作。如何建立一個大交易平臺,這對銀行來說越來越有意義。過去銀行是建網點,現在是建平臺。
第三是如何與線上線下的結合。
我覺得線上線下的一體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應用場景,應用場景的威力已經在微信支付紅包里有了很好的展示。最近我們看到了這個事給銀行帶來的挑戰。我們如果因為這個紅包,實現了在支付業務前端對銀行支付職能的替代,我們在后面就失去了和客戶聯系的通道,一旦淪為虛擬帳號間資金流通的管道,我們就很有可能失去和客戶的直接聯系,我們就沒有辦法把握客戶的現實需求。
所以,我們該設法針對需求創造產品,這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必須要做的。我們要主動去做到線上線下的結合。這也是一個商業模式的挑戰。
另外,最重要還不是商業模式的挑戰,而是思維觀念的挑戰。
我們說來自商業模式的沖擊是對傳統商業銀行競爭力本源的拷問,來自思維方式的沖擊則是對傳統商業銀行靈魂的洗禮。
比如客戶至上。我們也非常重視客戶至上,但是我們銀行和科技金融公司在邏輯上有差異。銀行講究的是通過規范制度流程和嚴密的風險控制,最大化提高投入產能效益。銀行制度都很嚴,所以我們每個之間的防火墻都是很嚴密。科技金融是提高客戶體驗,盡可能為客戶創造價值,它的財務目標開始可能是推的,但是最后是水到渠成,這就是燒錢的邏輯,銀行可能不會去燒錢,但其實思維上是沒有差別的。
第二是開放包容,我們過去在銀行創造產品,不是采取封閉的模式。當然每個銀行之間在創新上都是保密的,甚至在我們內部也是分工非常明確。當然這是過去了,現在不一樣。互聯網金融是開放的,甚至邀請客戶一塊來開發產品,因為客戶最知道需求,所以他的產品就符合客戶需求。
第三個思維方式是平等普惠,因為科技金融,包括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是更民主,更普惠,而不是少數專業的金融服務模式,故更容易得到社會大眾的擁戴,所以科技金融的發展對普惠金融具有指導意義。
我們也高興地看到,這幾年,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商業銀行已經接受了新的思維方式,而且有的走得很快。
關于科技金融未來的趨勢,我判斷有六個方面。
第一,在線與在場。在線與在場將成為金融的攻堅時期。我們過去的工業時代,社會是保守思維,基本上都是觸手可見、中心化、控制化。而凱文·凱利在《失控》中說過,未來是分布式的。分布式的核心內容就是點對點網狀結構,這個對于金融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所以我們現在奉行的共享經濟模式,就是很好的分布式結構管理。
第二,點對點,端到端,P2P的去中介服務。隨著金融場景不斷的深化,傳統的金融機構不僅物理空間將被打破,類似像VR眼鏡那樣的,把銀行物理上的場所虛擬化,隨時隨地可以提供銀行服務,而且銀行的信息賬戶、信息系統和賬戶系統,可以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也做到完全開放。甚至,客戶和銀行共享一個賬戶,共用一個系統,以加密的算法和加密的芯片,可以使銀行建設無形的賬戶,所以這樣可能更有助于銀行和客戶的結合。
第三,隨時隨地,隨身隨需提供服務。一首歌你換成CD的唱片,發行量和成本是正相關的。但是你如果通過網上發行,不管多大的量,邊際成本也是零,幾乎是零。所以工業社會的金融已經非常發達。
第四,經濟界限和地理界線的模糊。從地理上許多互聯網巨頭都在謀求全球布局。
第五,傳統企業和互聯網的深入融合。現在工信部跟蹤國內大宗商品企業發現,70多家鋼鐵企業都在做電子商務,或者做供應鏈的提升改造。2012年上線的找鋼網,2015年平臺鋼鐵交易量達到3200萬噸,占鋼鐵總量將近10%,而且這是一個新的產業科技金融的趨勢。我覺得它將來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景。
第六,行業生態建設更加完備。所有的技術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必須有一個科技金融的生態,會有更多新的趨勢讓我們去想象。
(本文由蔡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