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紙質書,因為偏愛有質感的東西;不浮躁,不愛出風頭,因為有自己熱愛和專注的事。是真格基金投資總監張子陶的品味和個性。
張子陶擁有清華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也是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經濟學碩士和美國西北大學交通規劃與運籌學博士。
加入真格基金之前,張子陶曾先后任職于美國老牌管理咨詢公司Booz&Company和百度投資部,職務分別是咨詢經理和投資總監。
與真格基金的緣分始于10年前。張子陶曾在徐小平等人創辦的新東方教授過托福相關課程,在百度任職期間,因真格基金投資了自己朋友的項目,經朋友介紹,他加入了真格基金。“算是10年前結交的緣,現在開花結果了。”張子陶說道。
在真格基金期間,張子陶主導投資了ofo共享單車、社保通、馭勢科技、智充科技、超盟數據、Lyncmed聯醫、拒絕基本、掃貨、芯視界等項目。
弱水三千取一瓢,而后“與時間做朋友”
第一次見到張子陶的印象是年輕但不浮躁,有活力但不失真誠,就像他喜歡的歌手趙雷的《理想》的歌詞,“不矯情,很真實”。
之所以喜歡趙雷,是因為張子陶認為趙雷不浮躁,是真正努力寫歌的人,他的歌也廣受歡迎。張子陶說這和投資一樣,“在自己能做好的領域,努力投出好項目,創造商業價值”。
張子陶做投資時一直堅持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原則,只取一瓢意味著并不一味貪多。他說自己能力有限、時間有限,賺不了世界上所有的錢,看不了世界上所有的行業,他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擅長并愿意研究的幾個領域,比如電商、醫療、出行等,并在這些領域逐漸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
采訪中,張子陶頻繁提到“與時間做朋友”,在他看來,時間是個好東西,它可以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他回憶自己剛工作時,一位姓蘇的叔叔曾說過一句話:“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都是經過一定時間后形成的,所以不用操心一時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選對價值觀和值得堅守的行為準則。”雖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話,但它一直影響著張子陶,也是張子陶后來做投資時始終不愿短期投機取巧、追逐熱點投資的原因。
而能夠長期堅持,經過時間的洗禮,才會形成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風格,并在領域中做出成績。“即使股神巴菲特亦是如此,一生中始終堅守那幾只股票。”張子陶說道。股神選優質股票的過程被張子陶比喻為投資人做投資開發,只要是對的事,長期堅持總會帶來改變和回報。他說投創業項目也一樣,要能“與時間做朋友”。
所以,張子陶尊敬那些能夠長期堅持做好自己手上工作的,并能做到比別人出色的人。
投資繞不開三點
“投資看人”是徐小平老師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的投資哲學,即找到真正優秀的人,為他們提供最好的資源,陪伴他們成長,這與張子陶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
去年一年,張子陶共投出九個項目,按常理來算九個并不算多,但張子陶卻說,“如果可以的話應該再投少點”。他說投資不是數量游戲,做質量才是對自己負責。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他以往所投的項目絕大部分已經獲得后續融資,有的公司,像快手、優信、ofo共享單車,已是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
顯然,張子陶不是一個激進的人,投資對于他而言不是資本游戲,更不是信任博弈,而是聽從自己內心深處聲音后的選擇。每投資一個項目,張子陶至少會花一個月的時間去了解創始人。
在選擇創始人時,他也有一些自己獨特的標準,投與不投,三點感性的東西始終繞不開:
第一,自己愿不愿為他花時間;
第二,他愿不愿在心里把自己當成聯合創始人;
第三,如果他很努力但卻失敗了,自己還愿不愿意繼續支持他、投資他。
“如果這三點都沒問題,這個項目我就會全力去推,哪怕投后項目失敗了,也絕不會后悔。”張子陶篤定地說道,“如果不是這三點,即使項目看上去很好,我也會放棄。”
最愿意把時間花在創業者身上
古猶太哲人萊維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脫離淤泥,不要以為站在頂端,伸出援助之手就夠了。你應該善始善終,親身到淤泥里去,然后用一雙有力的手抓住他,這樣,你和他都將重新從淤泥中獲得了新生。”
張子陶就是那個親自去“淤泥”里的投資人。盡管時間是張子陶目前最稀缺的資源,但他從不吝嗇把自己的時間花在創始人身上。
同事說只要是他認為對的、重要的事情,他就會付出很多時間去做。尤其項目一旦被投資,他都會跟得特別緊,并拿出全部的精力和大把時間去幫忙,幫助他們招高管、找投資人等等。
同事回憶稱,張子陶曾組織帶領被投公司去日本參觀學習優秀企業的管理理念,晚上休息期間,其他同事都去購物去放松,唯獨張子陶除外。他把全部娛樂時間花在被投公司上,與創始人聊發展聊創新,幫助創業者解讀疑惑。
投資ofo的時候也是。張子陶稱,他曾半夜和Uber中國的高管、如今ofo的COO一起在北京三環軋馬路,暢談共享單車的市場機會為什么值得、該找什么樣的供應商等。張子陶甚至會幫被投公司挖人,包括運營、數據、法務方面的人才。為了讓團隊更好地融合,他還組織團隊的高管一起去科技圈的網紅寺廟——龍泉寺拜會“賢二師傅”。
張子陶幾乎每周都會和被投項目的創始人聊天,不一定是聊工作,什么都可以。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說:“一起約飯、聊天都不會想到他是投資人,我們像兄弟一樣分享創業的跌宕起伏,一些快樂和煩悶的事。與其說他是投資人,倒不如說是像大師兄一樣幫我們出主意、想策略,并一起克服困難。”“他是我見過的最親密的投資人。”張巳丁補充道。
做投資三年多,張子陶始終沒變的是:找到有格局的靠譜創業者,并陪他一起成長,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對被投公司CEO們的陪伴是第一優先級的,投了他們就要花時間,其他很多人我可能就忽略了,有時候平衡起來確實會有困擾。”他坦誠地說道。
這大概就是他所說的“給了錢便是開始,此后就愿意花時間”的定義吧。
凡事追求極致,關注有利于成長的人和事
追求極致不單是追求完美,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心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同事說張子陶就屬于這類人,凡事決定做了就不允許有60分、70分的狀況出現,要做就會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更好。“哪怕是朋友圈發一張照片也要極致,他都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才能發出去。”同事開玩笑說道。
張子陶的極致表現在對待每一個創業者上,凡事從小事做起,注重細節并希望每個細節都能比別人做得更好。
張子陶的極致也表現在自己的愛好上。他酷愛單板滑雪,也喜歡網球和去國家公園旅行。即便只是業余時間的一個愛好,如今他的滑雪水平也已經是高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