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兩市共計27家上市公司被舉牌,集中于這些標的的舉牌次數超過了50次。僅從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來看,目前滬深兩市就有超過200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權分散,但現金流良好的現象,有可能成為險資等“野蠻人”狩獵的對象。對不少上市公司特別是股權分散的績優股公司,“如何抵制家門口的野蠻人”似乎成為了必須研究的功課。
《中國企業家》研習社首期邀請陳春花教授,就資本舉牌上市公司的現象,探討公司的治理結構,企業家與資本家何以共生等問題。陳春花是中國著名的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曾出任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兼CEO。
“企業和企業家是兩個獨立的角色,各有其生命和價值。”陳春花教授首先明確三個角色:企業、企業家、經理人;企業的角色是創造顧客,提供顧客價值;企業家的重要角色和能力是使企業從無到有,創建一個公司,一個組織,需要的是很強的創建組織的能力,同時還賦予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分配財富;職業經理人的角色是取得績效,創造財富,使企業發展壯大。
企業一旦被設立后,就如同新生兒一樣,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它是個有機體,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陳春花強調,使企業生命延續的核心要素是顧客,不是創始人和經理人。企業家創立企業后,最重要的職責是讓企業可持續發展,而不要把企業當成個人的私有物。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會根據客觀環境各種要素做出自己的選擇,比如即便是企業的創始人,如果他對企業的發展有不利影響,企業也會按照市場規則“義無反顧”去調整。無論從企業自身發展來看,還是市場經濟的合法合規問題,抑或從監管機構的視角,企業都是獨立的個體。
回到伊利的險境,實際上,與萬科相比伊利股份的股權結構更為分散。截至今年上半年,伊利最大的單一股東仍為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數僅為總股本的8.79%。若三季度未增持,陽光保險與呼和浩特投資的持股僅僅相差3.79%,以伊利最新市值,只需約37億元陽光保險即能拿下大股東之位。
兵臨城下,企業嚴陣以待。陳春花分析稱,資本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發現被低估價值的敏感性。從投資角度來看,投資方一定會看企業價值和顧客價值是否被低估,如有低估,資本就會繼續進入。萬科、伊利具有價值被低估的共同點,資本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進入是很正常的現象。
“野蠻人”來了,企業創始人怎么辦?陳春花說,如果有人舉牌你的企業,要心平氣和去接受。只要符合監管要求,只要合法合規,價值被低估時,一定是各種資源齊聚而來,險資也可以舉牌,這是價值判斷。以萬科為例,險資和創始人產生矛盾,最終傷害的是企業。
陳春花說,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取決于三個要素:公司治理結構,戰略與文化,組織及分配制度。判斷舉牌進來的資本方是否是惡意收購,是否是“野蠻人”的衡量標準是,其與企業的戰略和文化是否沖突。“這個時候,企業家的胸懷比情懷更重要。”陳春花稱,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此時應該做的是,坐下來與舉牌方溝通,談一談企業的戰略文化。這個過程中最難處理的問題是治理結構和組織及分配制度能否處理好,如果處理不好,即使是善意的收購,也會出現雙方無法融合的問題。
資本進入后,無論其是否對企業進行調整,資本方和企業的創始人及管理層應該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追求企業的價值繼續增長,這個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實在達不成統一,誰能讓企業發展更好,就應該讓誰來做,創始人退出運營與管理也是一種選擇。”陳春花認為王石的問題是:他既是創始人,當企業成為公眾公司之后,他又變成了職業經理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創始人身份。另外,寶萬之爭中,寶能經歷了多次舉牌,其實在寶能第一次舉牌時,王石就應該出手主動商談。“如果你覺得對方是惡意的,到對方掌握話語權后再狙擊已經太晚了。”
如今,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期。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企業改變經營策略,經營方式,企業組織結構隨著資方進入也會發生改變。未來,傳統產業或將出現嚴重洗牌,尤其在產業分散的領域,行業將被重新定義,大量沒有競爭力的傳統行業的企業面臨重大變革,這是一個較為明顯的戰略判斷。
這個階段,險資等資本方舉牌實業也許會大量出現。針對這個趨勢,陳春花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志專訪時稱,一方面,市場經濟應該多一些理性,不能簡單追求保護企業,只有財務和法律兩種約束可以保護企業。企業的自保一定是在市場規則下,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資本市場也應該逐步完善游戲規則,如引進美國股市的AB股、同股不同權制度。
(文|周夫榮 編輯|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