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年新三板最大利好或是公募基金入市與私募基金參與做市。
程曉明
企巢新三板學院院長,從1993年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第一次翻譯納斯達克交易規則,近10年來為中國的納斯達克積極奔走,被稱為“新三板教父”。
10年來為新三板“煽風點火上躥下跳”
1993年,程曉明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翻譯納斯達克交易規則,“當時我就告訴自己這一輩子就做這一件事了,就是推動中國的”納斯達克“,把做市商制度引入中國。”
程曉明用“煽風點火上躥下跳”這8個字來概括這13年為新三板所做的努力。
1996年,程曉明到社科院讀博士,論文題目就叫《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研究》。在寫論文的某一天早上,他好像頓悟一樣,突然明白了做市商的核心作用并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提供流動性,而是引導投資者對他們看不懂的高科技公司進行估值定價!
這是其對做市商制度的一個突破性認識。
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中關村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證券公司股份報價轉讓系統資料,“當時我一下就認定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納斯達克雛形。”
他馬上找到了中關村管委會的投融資處。“我跟他們講,報價轉讓系統就是中國的納斯達克,而核心一定是做市商制度,我們一起來為這個做呼吁和發動吧!”
自那以后,他開始到全國各地去宣講關于新三板的規則制度,為新三板“煽風點火”,然后與相關領導接洽溝通,向企業、證券行業宣傳鼓動,做一個傳達的作用,也就是“上躥下跳”。
今年或迎公募入市與做市商放開
隨著股轉公司成立,新三板也迎來了一系列政策利好。2014年,做市商制度實施。2015年,新三板掛牌企業井噴。他也成立了企巢新三板學院,繼續參與和見證著新三板的成長。
現在,新三板的掛牌企業有7700多家,6月27日分層正式開始。程曉明得償所愿,但新三板的流動性問題卻一直讓人擔憂。
對此,程曉明呼吁“稍安勿躁”,在其看來,新三板目前在走“先規范后活躍”得正確理性路徑,一如10年前一樣,他對新三板未來充滿信心。“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到現在也才20多年的時間,新三板在中國作為新生事物,能在兩年間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已經難能可貴。”
本著穩健的原則,程曉明預計,今年內新三板還將有兩個重大的政策利好,一是放開公募基金入市,二是放開投資機構參與做市,兩項制度都值得期待。
以下為指南君整理的程曉明專訪實錄:
觀點摘要:明年新三板投資者門檻或降至300萬
現在新三板比去年低迷,除了主板沒去年火的原因外,本身協議轉讓這項交易制度就比較低效。大家知道協議轉讓有兩個問題,第一呢,很難成交,因為交易的雙方會討價還價,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協議轉讓呢,越來越像男女自由談戀愛,為什么現在單身男女比古代這么多,就是戀愛方式“成交率”低。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喊新三板要競價交易,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也不準確。因為競價交易的本質其實不是競價,它的核心是第三方撮合。那我們看一下新三板,現在有沒有第三方撮合交易?當然有!那就是目前的做市交易。
我認為北京證券交易所這個中國第三個證券交易所,其實跟滬深交所一樣,也有一套撮合系統,他撮合的原則同樣也是競價交易,只不過它這個“競價”不像滬深交易所是在買賣雙方兩個投資人之間直接撮合,而是在做市商和投資人之間撮合來撮合的原則,但你不能說這就不是競價,對吧?只是現在做市報價的價差越大,數量也少,因為80多家做市商競爭不夠,導致做市制度好像發揮作用不是很大。但不管怎樣,新三板現在嚴格說來是有競價交易的。
那新三板到底現在交易清淡的原因是什么?
就政策來說,我認為是因為還有一個東西沒改或說改得不夠:500萬的個人投資者門檻。當初為了避免“散戶化”,把投資者門檻設得比較高是沒錯的。那現在有沒有可能降低這個門檻呢?就我觀察,是完全有可能的。從監管層釋放的信號看主要有兩個依據:
一,去年11月份,中國證監會制定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干意見》有寫道:“現階段暫不降低投資者準入條件,暫不實行連續競價交易。”
我認為“現階段不降低”意味著“下一階段肯定會降低”;
二,股轉公司在關于分層的文件當中,有一句話叫“創新層優先進行制度的改革”,那目前新三板最該改革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交易制度,而交易制度當中最該的就是500萬元的投資者準入門檻。所以我估計,新三板個人投資門檻應該會在明年從目前的500萬降到300萬。
觀點摘要:因300萬可支撐日成交額120億
為什么我說先降到300萬比較合理?而不是100萬甚至50萬?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為什么希望三板活躍,我認為最核心的不是融資,而是為掛牌公司融資提供定價依據。證券上的融資功能,不是定增融了多少,只是體現在通過交易,為公司提供一個市場價格,因為有了市場價格公司的融資就比較容易定價,因為如果你不交易,就沒有市場價格,融資的時候就很難確定融資價格,這也是企業股權融資的核心所在難點所在。
所以我們確實要活躍新三板,但活躍的目的要搞清楚,不是為了把三板變成一個投機的的賭場,讓大家來高拋低吸炒股票,而是為了給三板掛牌公司提供定價依據。
既然如此,那我們來算一下,首先為哪些企業解決這個定價融資問題?
我認為首先是創新層。那么按近一千家創新層企業算,如果只是為了給融資提供定價依據的話,每天有個兩三百萬股的交易量,我認為就夠了。
那么近千個創新層公司,平均交易量大概為每天每個公司500萬元,考慮到有些公司規模大,基本上僅創新層一天100億交易量就差不多了,再加上基礎層,新三板每天能有120個億是理想的狀態了。
所以我認為,把個人投資門檻降低到300萬已經能支撐這120億的交易量,不用太急著降到更低。
降多降少其實不是關鍵,關鍵是在于有沒有在降,我相信最遲到明年一定會降,大家要稍安勿躁。
觀點摘要:新三板如今在走“先規范后活躍”路徑
最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新三板發展太慢,我都是開導他們。
新三板要發展有兩條路,第一個就是目前在走的路,先提高掛牌標準、加強監管,也就是先進行制度性規范,然后再逐步探討讓交易活躍起來;第二條路,在各方面制度還沒完善的情況下,貿然把三板搞得異常火熱活躍。哪種路徑才是正確的?
毫無疑問,肯定是目前的路徑!要把市場做大做強,首先肯定要規范,就像車子一樣,如果排量只有1.0,我現在突然給配5.0,把5檔變到8檔,你一時適應得了嗎?
欲速則不達。至今新三板已經有了很多政策想象空間,各方要有信心和耐心。
觀點摘要:優先股是利好但只是“補充”政策
最近新三板推出了首個優先股,這是讓企業多一個融資品種,總體來說是好事情。但在目前交易不活躍導致定價和融資功能不足情況下,不宜把優先股的意義過于放。
第一,新三板是支持企業創新,而企業創新的風險需要有人共同承擔,就要靠股權融資,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普通股。企業股權融資一定是以普通股為主,如果是優先股融資的話,企業反而不敢拿著這優先股融資的錢去創新,因為他無法保證這筆資金使用出去了以后能夠能得到穩定的收益。
所以優先股只能作為一個補充,不能把優先股利益過于放大,甚至拿優先股來替代普通股,還是要力推普通股。
觀點摘要:限制類金融只是階段性現象
近期新三板對類金融企業比較嚴格,我認為這是一個階段性現象,從長期來看,類金融看上新三板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其一,新三板支持創新創業企業。就像一個足球隊一樣,巴塞羅那隊梅西是中場,后衛是皮克斯,巴塞羅那光靠梅西單打獨斗是不行的。新三板同樣如此,主角當然是實業經濟、科技創新企業,但還要有其他角色給主角喂球,我認為類金融企業就是這個喂球的角色。
那現在為什么股轉要限制類金融企業?一來是從去年情況看,類金融企業融資的數量是有點多了,有點喧賓奪主了;二來是類金融企業融的資并沒有過多用于新三板的中小型企業,就是你把球踩住了,卻沒傳給隊友,直接自己沖大門了。你說是不是不對?
所以引發了一點“民憤”,讓股轉不得不采取一點措施,最后就是大家看到的“一刀切”,但是我想情況也不會長期這樣,只是階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