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投資”熱的背后
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選擇“主業+投資”模式?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必然選擇?
實際上它較好地解決了中國企業界包括我們商學院教授多年來一直探討的一個話題: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這個矛盾是一個死結,討論很多年沒有結果。有人說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人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中國目前比較成功的企業,大多數經歷過多元化的嘗試。
事實上,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不少企業多元化的嘗試都成功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學界和企業界有很大的分歧。分歧在哪?多數教授認為企業應該走專業化的道路,但是很多企業家不以為然,并認為這些教授根本不太了解具體情況。但是,多元化在過去成功,并不代表未來會繼續成功。過去多元化容易成功是因為機會太多,中國過去的企業發展是機會導向的,所以只要你有自己的資源,在別人還沒有覺醒的時候,你就可以進入一個行業,而且很快就成功了。
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多元化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災難。這是因為,市場經濟越成熟,對專業的要求越來越高,所有的行業越來越細分化、越來越專業化。
談到一元化和多元化,對企業來說都存在著風險。多元化的風險主要有:資源分散、能力缺乏、企業文化沖突等。一元化也有風險,如:產業周期風險、產業天花板等。在這種情況下,多元化和一元化矛盾始終沒有解決。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完善,企業有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就是在做好自己“主業”之后再做“投資”。“主業+投資”比較好地平衡了一元化和多元化之間的沖突。
“主業+投資”模式,應該是中國企業的方向,也是必然結果。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所謂“主業”,我們認為主要是這些企業家的產業理想;所謂“投資”,是在產業做好的基礎上,企業家拿出一部分錢來去投資別的行業,去分享其他產業成長的成果。打個比方,“主業”是養兒子,其目標是傳宗接代、基業常青。“投資”是養豬,其目標是養了之后再賣掉,然后重新再養一些豬,再去賣。這是兩種不同的模式,主業是一枝獨秀,基金是滿園春色。(參見圖1)
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有新的標準:在自己的主業上,最好要做到行業或細分行業的前五名;在股權投資上,你看到哪個賺錢,你就做什么。
“投資”和“主業”的區別在哪里?主業是企業控股,投資是參股,就是參與進去,這樣的話,企業達到了三個目的:
1、企業家實現了產業的夢想,有自己的一個主業。
2、同時,又規避了風險,萬一主業出現了問題,投資收益可以反哺這個產業。
3、分享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收益。
從一個長的周期來看,“主業+投資”模式能夠形成良性循環,這個企業就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模式目前在中國,在法律和實踐上都沒有任何障礙。所以就注定了中國企業最后必然要走到這條路上,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能力走到這條路上。假如企業不走“主業+投資”模式,而是另開辟一個產業,也不是說絕對走不通,但會很難。根據資料分析,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70%是擁有一個主業、兩個主業,也就是擁有兩個以上產業方向的公司不足30%。這說明全球最好的公司也很難做到完全多元化。
中國正在進入這個階段,就是各個行業都在進入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階段,外行再想進入這個行業越來越難,所以,注定了企業很難跨幾個行業成功。
“主業+投資”:破解產業之惑
“主業+投資”模式是一個戰略,而這樣一個戰略形成,對優化中國產業結構意義重大。
我們衡量一個產業是否成熟,國際上有一個指標叫CR4(前4位企業市場份額之和),就是一個行業的前4位大企業,要占這個行業的60%的規模,這個行業就會趨于穩定。中國現在的CR4是多少?在絕大多數行業 CR4就不到10%,也就是前4位最大的企業加在一起還不到10%,因此就會出現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這個行業充滿了不穩定性,這個不穩定性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整個行業是無序的。因此有人戲稱中國企業家最大的本領就是把賺錢的行業做成不賺錢。
“主業+投資”模式在實踐上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把社會上所有的閑錢集中在一起,然后這些錢都可以向優勢企業去投資,這樣的話,隨著基金量越來越大,必然會形成行業的整合。
舉個例子,假如基金要投服裝業,就會投中國服裝業中的優勢企業。這樣的話,這些企業本來就有優勢,然后再把閑錢集中到行業前幾名,行業就會自動形成產業整合。換句話說,采取基金的方式,中國才能真正孕育出世界一流性的大企業。
不僅僅如此,基金總是流向成長性好的企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它會形成一股自發的市場勢力,優化產業結構。
投資基金有兩種,一種是證券基金,主要是定向二級市場的買賣;一種是股權基金,主要是面向一級市場的投資。“主業+投資”模式是主做一級市場,就是做上市前的股權投資。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里面,股權基金和證券基金應該是大體相當,這個市場就比較健康。在中國,證券基金是股權基金的30倍,這很不正常。另一方面也說明股權投資市場方興未艾,大有前途。
“主業+投資”模式主要是把錢直接投到一級市場,進行直接股權投資。在中國,直接股權投資行業有四個梯隊:國家理財機器、自營直投及戰略性合作投資基金、市場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市場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參見圖2)那么談到股權投資,這里面又有一個概念,目前中國的企業融資30%是來自于直接融資,70%是來自于間接融資。所謂間接融資就是銀行貸款,中國企業發展70%靠銀行,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把錢都存到銀行去,然后銀行再貸給企業。在美國,情況恰恰相反,企業發展70%是直接融資,30%是間接融資。所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做直接融資。就是企業缺錢怎么辦?不去銀行貸款,而去找私募基金,出讓股權。
以前經濟學上說,市場有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個看不見的手是什么?今天,這個看不見的手就是基金。
“主業+投資”模式實際上對國家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問題的意義并不在于此,更大的意義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業+投資”模式是保持國家金融安全,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路徑。
企業的三條路徑
在中國,“主業+投資”模式剛剛興起,現在可以說還是在“沼澤地中前行”。因為基金運作的周期比較長,一般三五年是看不出來的。衡量一個基金管理公司運作得好不好,通常需要看20年。“主業+投資”模式現還處在一個不太成熟的階段,也可以說處在一個混戰的局面。
當企業選擇“主業+投資”模式的時候,一般有三種操作模式:
一是自己做。比如像聯想、復星、雅戈爾(愛股,行情,資訊)。都是自己組建一個投資公司,實際上是把投資公司當作基金來運作。
二是企業自己不做,委托給別人做。比如像遠東委托中科招商。
三是把基金當作一種主業戰略的延伸,比如,英特爾、思科等都有自己的投資部門。這種模式是配合企業自己的戰略,企業要在上下游進行整合。實際上是把本企業的投資部的功能擴大化,把企業內部的投資部門變成一個獨立的投資公司,從而配合主業的發展戰略,進行兼并、收購、重組。
有的國有企業也有投資部,也是做這個事。比如一些航空制造公司,就設有這樣的部門,圍繞航空的上下游,進行產業內的一種整合。
最關鍵的是,“主業”跟“投資”如何取得一個平衡?
對于企業家而言,“主業”跟“投資”的平衡,就是要根據企業家的分析、判斷能力和戰略接受能力而定。
有時候,保持主業的健康發展是主要的,你不要把主業削弱了,完全做投資。如果它自己的主業還處在發展當中,而且這個主業本身就很好,這種情況下,企業手上有錢,可以擴大規模把主業做大做強,何必要做股權投資呢。當你的主業在一個很不利的競爭格局上面,企業則應該把更多的錢轉過來做股權投資。
現狀:走過沼澤地
目前,中國企業的“主業+投資”模式應該說是在“沼澤地中前行”,為什么呢?一個成熟的基金市場,有一些基本條件,目前仍不具備:
第一,法律體系不完備。中國現在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備,尤其是各種法規不配套。比如說關于基金的募集現在還主要是私募,股權基金還不能公募。對基金的監管,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辦法。中科招商創新了一種模式,就是投資公司轉化模式,解決了現有法律體系下基金運作的合規性問題。
第二,道德風險。中國的信用體系不完備,基金管理是一個委托代理制。對基金管理人如何有效地激勵和約束是一個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當信用體系還不完備的時候,大規模發展還是受限制的。
第三,參與者不成熟。參與者是指所有參與人。一是投資者不成熟,投資者沒有一個很健康、理性的投資心態。中國現在的投資人都是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暴富,帶有強烈的投機性,他對風險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二是基金管理公司不成熟,信用和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中介機構不成熟,比如,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做的一些報告拿到國外就不被承認。
第四,退出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基金的運作和產業的運作不一樣,產業是基業常青,基金的目的就是為了退出,國家要盡快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在中國,基金主要的退出通道就是二級市場,千軍萬馬走這一個通道。中國所謂的資本市場應該包括幾個方面:一是二級市場,就是我們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現在大概有1500多家,中國的企業上千萬家,不可能都上市,如果上市我可以從二級市場退出來,但是我不上市怎么辦?所以我們的資本市場要擴容,讓更多的符合程序的企業上市。二要進一步完善產權交易市場,目前中國有四大產權交易市場,我認為產權交易市場應該每個省會都有。
第五,專業人才匱乏。目前整個行業的專業人才還是嚴重缺乏,現在特別是對資本市場規則非常熟悉,尤其對國際資本市場非常熟悉的人才還遠遠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企業家的四個“投資”難題
在中國,不少實業出身的企業家都選擇了自己親自操盤基金的模式,盡管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它不代表未來方向,因為有幾個障礙它難以逾越。
第一,治理結構的障礙問題。對一般企業家而言,“主業”和“投資”在治理結構上很難做到平衡。基金的運作是以一個嚴格的分工、合理的利益安排、有效的制衡機制為導向,而大部分企業的運作通常是老板自己說了算,這樣一來治理結構很難做到完善。而且,基金的投資運作本身是一種金融活動,這跟產業運作的游戲規則是不一樣的。
而且這樣做的規模也有限。企業自己的錢總是有限的,即使拿出100個億,在資本市場也是滄海一粟,而專業的基金公司動輒就是上千億。
第二,人才障礙問題,公司做“投資”很難做到職業化。企業的股權投資是企業家主導的,這很難做到商業化、職業化。而基金管理公司普遍采取合伙人機制,在基金管理中,人力資本是最大的投資,但在產業型公司,一般是資本主導的結構,不是人才主導的結構。這樣的情況,就很難招到頂尖的人才。
第三,文化沖突問題。企業做股權投資,很難擺脫資本的意志,就是股東的意志,而且這個股東意志常常是單一股東的意志。投資活動和實業經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活動,一個人很難在兩個方面同時杰出和超群。即使企業家可以“一心二用”,內部的文化也難兼容。
比如,一家服裝企業做股權投資業務,就遇到內部擺不平的問題,生產工廠總經理的年薪是50萬元-100萬元,這已經是業界比較高的了。但是,投資公司總經理的年薪可能要1000萬元。而且,生產型企業采取的固定上下班制度,而投資公司則是彈性工作制。這樣,一系列的沖突就來了。
第四,實業出身的企業家如何在大牛市之后持續進行股權投資?實際上,二級市場的牛市、熊市對股權投資不存在直接關系。在牛市,人們看到二級市場的股票飛漲,大家就認為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也會產生高收益,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道理非常簡單,當二級市場高的時候,一級市場也高,當二級市場衰的時候,一級市場也衰。
所以,牛市和熊市都不影響股權投資的操作,關鍵是取決于投資人對未來的判斷,對這個產業前景的判斷,以及對未來資本市場走勢的判斷。無論是專業投資人還是實業家自己投資,他們的核心武器都是判斷力。
投資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活動,但又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活動。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正是投資的魅力所在。
投資需要經驗、需要智慧、需要機遇、需要膽量,這是對人性的終極挑戰,投資永遠是商業的王冠,對企業家而言,也是如此。
(卞華舵系中科招商投資管理公司董事合伙人、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