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客觀來說,這輪商品上漲的陡峭程度,尤其是4月以來的陡峭程度還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4月以來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這幾周商品聲勢那么兇猛?有人可能從貨幣環境去理解,但貨幣環境又不是這三周才這樣。
資金的跨市場流動可能是一個原因,但它是被動的,不會是主要邏輯。
我們傾向于一個解釋就是:它是一次小規模的再次重估,重估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美國4月可能不加息;二是中國4月房地產銷售大幅超預期。
關于前者,就不再多說了。關于后者,我們的高頻周報(越來越多人相信它是目前市場上最好的高頻周報)一直在提示。我們先提供給大家一組數據:
截至18日中國30大城市的日均成交面積是85.9萬平,這一數據環比3月高點僅下滑12%,逼近去年12月份的第二高點,在歷史上屬于第三高的一個月;4月前18天月化同比增速高達42.6%,比第一周的31%大幅加速,比3月之前的絕大部分月份都高。
這可是剛出了地產調控新政之后啊。按照市場一致預期,銷量下滑環比可能在30%-40%左右。實際上的4月數據明顯超預期。
地產銷售數據為什么如此之高?一方面可能和這輪調控政策的不同步有關,基本上是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在一線調控出來后,部分城市還在繼續出鼓勵去庫存的措施;
二則可能和貨幣供給高位的情況下居民通脹的預期有關,畢竟,目前是處一個m2高達13.4%,m1高達22.1%的貨幣環境之中。
居民擔心中期通脹,從而用腳投票。黃金在近月表現出一定的超額收益,可能也是同樣邏輯。
無論原因如何,結果就是:地產銷售的4月銷量大幅超預期帶來了市場對調控后的地產系產業鏈的重新評估。
所以在這輪商品上漲中,螺紋鋼、焦煤、焦炭等黑色系產品一馬當先。
這天然會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工業產品價格在超預期上漲,它一定會通過這種或者那種方式傳遞到一般物價上,這是一個很難違背的規律。
這會給在3月第四周剛剛呈現出緩和態勢的物價蒙上一層陰影。商品超常規上漲將讓宏觀面邏輯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循環。
當然,除了上述因素外,多哈會議流產帶給原油的大幅調整僅持續了一天就被科威特罷工事件打斷,這在客觀上助長了這兩日商品的超漲。
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大宗商品已經從-20%的收益率回升至-4.6%,這一過程是股指的甜蜜期。從經驗規律來看,-4.6%應該不是一個結束,未來商品收益收益率和股指收益率仍將震蕩回升。
但在虛體對于實體影響逐漸加大的時代,斜率過于陡峭可能會蘊含一定風險,一則是它將縮短商品和股指修復期的時間,過快透支掉機會;
二則是它將加大數據外的通脹風險(從3月的事實看,統計局CPI數據并未平息固定收益產品對于通脹的預期),并引發政策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