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生態圈阿里VS騰訊之王霸之爭
騰訊和阿里從布局各自的生態圈伊始,就你來我往,激烈紛爭。電商起家的阿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國內電商巨頭,然而在社交領域騰訊無疑是具備舍我其誰的霸氣。兩強圍繞各自核心優勢,整合產業資源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態模式。
首先我們看阿里的業務分布,阿里系可謂涉獵頗多,阿里帝國幾乎涵蓋了包括電商、金融(螞蟻金服、網商銀行)、旅行、貿易、醫療(阿里健康)、智慧城市、娛樂(阿里影業)、文學(阿里文學)、餐飲等等方方面面。依托淘寶和天貓的平臺優勢,阿里可謂在生態圈搭建工程中順風順水,各項業務也向縱深發展。
阿里生態不斷豐富內容,并形成了成規模的幾大板塊。以電商為基礎,阿里將枝蔓伸到互聯網金融成立螞蟻金融和物流領域形成菜鳥物流,上市后阿里在推進國際化方面不遺余力,包括旗下天貓國際、速賣通等,把豐富的國外產品引入國內,同時把國內的產品出口國外。當下移動互聯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阿里可謂在這一領域大密度布局,搶占入口,其中高德地圖、神馬搜索、九游、UC瀏覽器、阿里文學、快的打車等等,在爭奪移動互聯網高地和構建阿里生態圈的過程中可謂不遺余力。
與阿里多點開花全面布局不同,騰訊的生態擴張脈絡更清晰明確,沿核心業務上下游布局的戰略逐級顯現。QQ和微信擁有強大的用戶群體,加上其門戶網站的入口優勢更加明顯,在大娛樂平臺、全行業入口打造、等方面建樹頗多,但雙方的各領域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五籌模式下,阿里和騰訊各自發揮渾身解數,籌錢、籌人、籌渠道、籌項目、籌智。籌錢,二者的方式相對比較一致,那就是進入股市融資,不同的是一個選擇在香港上市,一個遠赴美國上市。
(一)籌人之戰
兩大帝國都離不開一個核心那就是用戶,一個是社交用戶、一個是消費者,二者既重疊又有所區別。那么如何籌人,用什么籌人成為一個焦點。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并借機擴展淘寶,騰訊曾對涉及淘寶廣告的微信公號進行封殺,意在掃除對微信營銷的威脅;“微信紅包”的橫空出世更讓馬云驚呼“珍珠港偷襲”。作為反制,阿里入股新浪微博、陌陌等兄弟結盟對騰訊反封殺,同時自己開發“來往”,力圖與微信一爭高低。隨著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馬云氣定神閑的評價到:“微信只是艦載機層次的產品,而阿里打造的是航母艦隊”,譏諷騰訊“一把好牌被打爛了”。種種跡象表明,互聯網生態籌人之戰,遠沒有到休戰的時候。
(二)籌渠道入口之爭
那么梳理兩強生態圈建設軌跡,阿里、騰訊的過招還遠不止此,從互聯網金融到O2O,再到資本市場,幾乎處處都硝煙彌漫:余額寶和理財通的收益PK曾是互聯網金融的熱門話題;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雖已合并,但之前的“燒錢大戰”人們卻還記憶猶新;阿里投資陌陌和蝦米,一個社交,一個娛樂,二者都觸及騰訊的業務核心,騰訊則入股京東,與阿里的菜鳥物流兩不相讓。
阿里的成功得益于PC時代商業模式的選擇(“假貨”一直是淘寶的硬傷,雖然馬云一直高調打假,但崇尚低質低價的淘寶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讓阿里成了假貨集中營);移動互聯時代則奉用戶體驗為最高心法。雖然阿里早就在O2O和移動互聯等領域投資布局(新浪微博,美團,高德,陌陌,蝦米網都有其身影),
但缺乏產品基因和移動入口級平臺,也是不可回避的軟肋。阿里的優勢更多在運營與營銷,但移動互聯時代,巨頭們爭奪的是入口(即PC時代的流量分發平臺)。阿里憑借移動端的淘寶和支付寶客戶端確實挽回一局,但這似乎更像傳統優勢的平移,而非產品創新。近日,淘寶在無線端推出“淘寶小鋪”,可早在去年七月,拍拍就以微店的形式宣告了強勢回歸。
騰訊對廣告、游戲的建樹毋庸置疑,在支付、電商、O2O等領域卻一直被阿里打壓,現在依靠微信這張移動互聯時代的超級門票(擁有8億用戶的強社交平臺),騰訊積極入股大眾點評和京東,配合微信紅包打造移動生態圈,可以預見,由此產生的沖擊將對阿里產生巨大影響。緊要關頭,阿里的“來往”還是那個自娛自樂的“來往”,推出游戲平臺也失信于人;業內早就傳出聲音,微信公眾號有取代輕度手機APP的趨勢,這在打造移動電商平臺方面,無疑又為騰訊加上寶貴一分。如此,馬云的不安大約可以想象。
當然,騰訊和阿里的關系也非單一競爭那么簡單。同為中國首家網絡保險公司眾安在線的大股東,他們之間又存在某種微妙關系。籌渠道之爭,互有攻守,也互有勝負,各自生態圈建設也多有建樹,從PC到移動端兩強或許會在一些競爭慘烈的領域握手言和共同開發。
(三)籌項目拼速度
隨著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概念,地方政府開始推進市政服務數據公開,這對阿里,騰訊而言自然又是天賜良機。今年,騰訊依托微信啟動了“智慧城市”戰略,目前已在廣州,上海、重慶等地上線;2015年,阿里與螞蟻金服和新浪微博三方聯合在北京啟動“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這次兩個巨頭的布局大致相當,主要是整合政府機構數據,通過入口平臺和云計算,向市民提供綜合的城市生活服務。可以預見,一場籌項目的爭奪又將開始了,而速度將決定誰將笑到最后。
(四)籌智慧搶創客
互聯網如何同傳統行業融合,如何把線上和線下打通,一股互聯網+的風潮搜引發的創業熱引發阿里和騰訊之間的爭奪再起。
工業4.0時代的到來預示著創客和創業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關注,李克強總理到訪中關村創業大街,更是用實際行動支持創業。在今年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GMIC)上,騰訊公布了關于創客空間的最新計劃,加大對最中小開發者的支持力度,并對他們開放騰訊開發平臺。騰訊一年內將在全國建立25個線下眾創空間,并集合騰訊內部QQ、微信、騰訊云、QQ物聯、應用寶、廣點通等優質平臺,為創業者提供營銷、場地、成長、流量等各方面的支持。
騰訊還聯合諸如達晨創投、經緯中國等20幾家創投領域的機構,共同組建騰訊眾創聯盟和聯盟下轄的創業基金,用于為創業者提供融資方面的服務。數據顯示,該平臺已經有24家收益過億的創業公司,過千萬的有108家;融資額過億元的有100家,20多家創業公司已經或正在積極準備上市。
無獨有偶,此前阿里就公布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創客+”計劃,“創客+”計劃不僅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和平臺,還包括專業的培訓和指導,以及提供大數據云計算等資源。把創客圈進自己的勢力范圍,可謂是阿里為長遠戰略的一次出招。
阿里旗下螞蟻金融和阿里云創客+攜手第一財經、新浪創業、創業家、天下網商、虎嗅、36氪優酷財經、“我在現場”等專業優質媒體,聯合數十家創投機構共同打造《一馬當先 O2O創業真人秀》創業大賽。為了扶持創業者單螞蟻金融就投入一個億資金,用于支持大賽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創業項目。創業團隊直面明星、觀眾、投資人的提問和檢驗。
如果說騰訊籌智靠平臺,那么阿里籌智則多了一些娛樂精神,但二者的籌智爭奪戰毫無疑問就是在爭搶創客和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