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現金流折現只是一個概念或思考方式。一般來講,任何人只要試圖用未來現金流的計算公式去計算公司的內在價值時,就說明其實他還不太懂他在干什么。
公司的內在價值就是其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所謂現在公司的凈值應該是被包括在未來現金流里面的。
我對“估值”的定義基本上就是對企業的了解,只有當我覺得很了解很了解一個企業的時候,我才能對企業有一個大概的“估值”,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
當然,過去對企業的了解的積累也是非常有用的,這就是有時候好的投資的決策看起來并沒有花很多時間來決定,實際上卻是很多年了解的積累的結果。
比如,巴菲特決定投高盛可能只花了20分鐘,但那其實是他50年理解的積累。我當年“敢”重倉網易也不是看起來那么容易的。我錯失蘋果也同樣是因為積累不夠,找不到很了解的感覺??偠灾?,“估值”是需要“功夫”的。
我從來就沒認真估過所謂“內在價值”的區間。在賣出大部分網易之前,我一直理性考慮的問題主要是這家公司未來到底可以賺多少錢而不是想我的股票已經賺了多少錢的問題。要大致想明白這個問題,對公司、行業、產品等等的了解不深是做不到的。
如果你不能看到3年,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但是,有些公司你實際上是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到3年以上的東西的。
比如,你大概會相信沃爾瑪、麥當勞、耐克、寶潔甚至蘋果3年以后活得不錯吧?再比如,你可能會發現你心里會覺得很多公司能不能活到3年你是不確定的,所以,至少投資時要避開你無法確定的那些吧?
因為價值投資的本質就一點: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公司就是買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所有所有所有其他的關于價值投資的說法其實都是在討論如何來確定這個未來的現金流折現到底大概會有多少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公司的價值是會變的,因為公司是人經營的,而人是會變的,而且環境也一直在變化。不過,不是那種每天都變的那種速度而已。
有效凈資產指的就是未來的現金流的折現的意思。段永平老師說:未來現金流折現不是個計算公式,他只是個思維方式。沒見過誰真能算出來一家公司未來是有現金流折現的。芒格說過,他從來沒見過巴菲特算這個東西。我只買我認為未來現金流折現大于現價的公司,并不在乎這是否是最好的投資。
最好的投資總是可遇不可求的。投資理念的東西非常簡單,明白后就從來不曾動搖過。但具體怎么理解未來現金流折現還是不斷有體會的。所謂內在價值就是未來利潤的折現。
段永平老師說:我的理解是按“有效凈資產”,也就是要把一些其實沒用,就是如果你要有機會重建時不會花的錢去掉。沒人能定量搞懂,只能毛估估。計算價值只和未來總的現金流折現有關。
假如這是個算術題:也就是每年都一定賺一個億(凈現金流),再假設銀行利息永遠不變,比如說是5%,那我認為這個公司的內在價值就是20億。有趣的是,表面看上去和有多少凈資產沒關系。實際上,凈資產是實現利潤的條件之一。
假設真有這么個公司,我認為其內在價值是20個億,如果市場價掉到10個億的話,我會很樂意買點的。可惜這只是個算術題,現實投資要復雜很多。就是相當于你存20億在銀行一樣。折現率就應該是長期利率吧。我了解是長期國債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