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展太快,琳瑯滿目的詞匯飛一般的迸發出來,還沒搞懂移動互聯網,共享經濟就橫空出世了。
冰山的一角
共享經濟誕生伊始。有人說共享經濟誕生在美國,這也是一家做打車服務的公司。但這家公司不會想到,他們的模式在東方發展的更加枝繁葉茂,甚至風頭蓋過了其發源的地方。這讓人尤想起中國四大發明対歐洲的影響、美國互聯網對中國的巨大的改變——而馬克思老大爺絕不會想到他的理論能在俄國、中國等國家發展的如此如火如荼。
回過頭看共享經濟,它解決了什么問題?答,共享經濟讓供過于求的供應方找到了需求方,使二者直接連立,完成服務閉環并去掉所有中介。這里說的供應方有時候也不一定指的就是廠家。
還是說打車,如今用App叫車已經成為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了,可遙望幾年前人們還會顧慮:一個招手的動作就能解決的事為啥還要脫了褲子放屁,打開手機找到App耗掉流量打幾個電話這么南轅北轍?
為什么會這么問,因為一般人想到的打車共享可能是這樣的圖景:把車借給鄰居或上班時多載一兩個人掙些外快,雖然這些模式好理解,但卻不是最大程度的解決車子過量、資源閑置浪費的方案。而且傳統出租車耗時長、服務不好、還貴。
經過眾多的創業公司拼殺后,上帝選擇了滴滴,當然這也可以被認為是達爾文主義優勝略汰的結果??捎纱?,對于中國來講,共享經濟就確立了下來,并深刻的植入到生活中成為了一種可被選擇的解決方案。我們也可以由此一窺共享經濟下存在的巨大商業機會。
滴滴干了一件好事,它推下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雖然燒了不少錢。
共享經濟的冰山在后面,如果前面的打車都成立,那么不難想到以下的場景:
家里閑置的藥品得不到消耗,過期變質就可能被扔掉。
多如牛毛的微信公眾號各自為戰,少得可憐的粉絲能否統歸起來。
衣服多了穿不過來卻艷羨其他人身上的衣服,能否交換或者共享穿戴。
手機只是電池壞了不想換新的,有的同型號手機電池是好的可屏幕碎了,換屏幕得不償失。
等等。
這都是共享經濟的機會,簡而言之,暫時用不到的物件、暫時無聊無處打發的時間、在家待業的全職媽媽和三線城市鬼一般的空房資源都有可能因為共享而得以利用起來。
也許除了情感不能共享,物質皆可共享吧。如果滴滴估值幾十億美金,那么這些加起來一共是多少。
這還不包括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事比起物質好像更容易做——人們腦子里面想的事情,和精神指揮行為所產生的價值有時候難以用金錢衡量。
共享經濟釋放的紅利
首先,共享經濟賦予商品新的價值。
你聽羅輯思維、加入吳曉波書友會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而掏錢買羅胖子或某個戴眼鏡的瘦子推薦的月餅、茶也會欣然接受,他們將價值通過社群賦予到商品上,他們共享知識但靠賣東西掙錢,這是第一點。
第二,共享經濟可以通過轉移服務獲取紅利。
你租個房子,平臺說要捆綁一個月的清潔服務,而且清潔服務要另掏錢。這實際上是幫助了上門保潔公司獲客并變現,而無法替代的規模優勢便成為了該共享經濟公司的最大競爭力。
第三,共享經濟存在自我裂變。
某個平臺本來是讓用戶找工作、發求職信息的,可后來該平臺裂變成既可以找融資也可以兜售個人服務的綜合平臺,由于業務的擴充,該平臺也相應增值。可喜的是,以前的互聯網思維的理論在這里也適用,仍然可以做到羊毛出在狗身上。
共享經濟改變著普通人的生活
美劇《絕命毒師》里老毒師他媳婦就是個典型,她經常到各個網站尋找便宜好用的東西。
其實在共享經濟時代,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用戶本身。筆者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分類信息網站上做起了二手iPhone的生意、有的人在時間分享平臺做起了在線課程、有的人淘換了更多便宜東西,這都是共享經濟造成的結果,而從這個角度講大多數人其實是獲利的。
在未來,寄于在所有權上的商品溢價都會消失不見,更多的人只會關注該商品使用價值的標價如何,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可能也因為雇傭的解體而重構,更進一步的說,資本主義這個詞本身或許也將成為歷史。
借用羅賓?蔡斯(Robin Chase)的一句話:“共享經濟本質就是我們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能讓這個市場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