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回答中,有人將上次出現互聯網泡沫的原因歸結于聯邦儲蓄銀行,因為科技公司的錢來的太過容易,而且這種狀況持續了太久……這些分析一語中的。
這里我總結了 10 個能夠預示我們正處在泡沫中的跡象。這是一份不太嚴肅的榜單,只是我的個人觀點,Just for fun!
10. MBA 學生涌向科技領域
如果真的有旅鼠群(譯者注:傳說旅鼠群會集體跳海自殺),那么 MBA 學生就是科技泡沫中的終極旅鼠群。我最近看到一份數據顯示,哈佛大學 MBA 畢業生中,有 20%的人投向了科技領域。
9. 華爾街的人們涌向科技領域
硅谷突襲華爾街,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景象了。繁華的硅谷對比沒落的華爾街,讓我們再次見證了什么是失衡和瘋狂。最近,摩根士丹利的 CFO Ruth Porat 將要加入 Google,高盛集團的三位副總裁也跳槽至 Uber。這只是冰山一角。
8.硅谷的交通變得糟糕
硅谷的交通有時候比洛杉磯的交通要糟糕,很多人被吸引到硅谷,就像 2000年 一樣。
7. 搶奪人才之戰正酣
我在灣區的朋友們告訴我,他們天天都會接到招聘人員的電話。創業公司們提供各種有趣的工作安排來吸引人才。 其中一個例子是以兼職工作的形式在晚上工作,甚至在開始全職工作前就先提供帶薪假期。
6. “觀光型” 投資者來了
觀光型” 投資者也被稱為 “撒網型” 投資者,他們的工作本不是投資創業公司。在 2000年,一個著名的代表是杠桿股權投資公司(如今的私募股權公司),它們看到 VC 們干的火熱也眼紅去插一腳。這次的代表是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像 T. Rowe Price 和 Fidelity。我曾在公共領域和私有領域都工作過,我可以肯定的說,投資私有公司所需的技能、資本結構和心態是完全不同的。恕我直言,這種跟風現象都是由 Tiger Global 在后期成功投資 Facebook 引起的。接下來的事你已經知道了,每一個乳臭未干的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都成為了風險投資家。
5. 覺得這次情況不同
現在沒有 2000年 糟糕并不代表現在沒有泡沫。泡沫也許少點,但仍然存在。什么是泡沫?一些公司離奇的估值永遠或者說很可能永遠不會變現。但我仍看到很多人用發展緩慢(挑選一些有利的數據)和 “它們只是還沒達到目標” 來解釋為什么沒有泡沫。
4. 公司融資去解決并不存在的問題
我并不是指那些解決了用戶不知道自己有的問題的產品,比如 iPod 讓我能夠將很多歌放在口袋里。我說的是并不在的問題,一旦投資人的補貼沒有了,用戶永遠不會再花錢使用該服務。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有人開始提供按需加油服務。創始人的理由?“我了解到飛機可以在空中一邊飛行一邊通過加油飛機加油,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把這一理念用到汽車上呢?” 你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人們會花費 0.5 美元購買按需加油服務?從小到大,我經常跟著父母轉幾條街去找一個便宜點的加油站,只為每加侖汽油節省 0.05 美元。也許我的父母太過節省,但是這再怎么樣,這也只是一個小眾市場。
3. 越來越多的小眾市場公司獲得融資
為了能夠獲得投資回報,公司需要在一個巨大的市場解決一個需求,這樣才能讓投資值得。上面提到的汽油按需服務就是這樣一個反面例子。此外,還有滴滴打 XX、找 XX 之類的一些公司,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2. 太依靠催化劑
在 2000年,催化劑是互聯網;在 2010年 以后,催化劑是移動。如果一個公司撇開移動之后什么都沒了,那么我們不禁懷疑,只通過一個 app 就能立足嗎?
1. 盡管有扎克伯格這樣的例外,但是有太多沒有商業經驗的年輕人獲得融資
很多人沒有產生一點經濟回報(收入),就變得富有。發布一個 app,然后經投資人允許,六個月后就賣了幾百萬的股票。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投資行為。不應該有人通過這種方式變得富有。現在,很多人有一個點子和一個商學院的文憑,就可以獲得融資。MBA 的學生獲得融資,啦啦隊長獲得融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盡管這次的泡沫與 2000年 不同,但卻有很多相同的元素。角色雖不同,但臺詞一樣:江湖騙子滿街跑,各種投資滿天飛,人們一個比一個傲慢自大。
0. 附贈項
我經常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是弄清楚你到底是運氣好,還是真聰明。如果你是運氣好,那么趕緊撤,越快越好。在 2000年,沒有弄清楚這一點的人隨著市場一路下滑,結局慘不忍睹。 馬克·庫班(MarkCuban)弄清楚了這一點,他很聰明,因為他知道自己是運氣好,所以他在 1999年 將自己的視頻網站以 57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雅虎。
但依然有很多人只是運氣好,卻認為自己真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