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戳中的中國經濟10個痛點
經濟蕭條將持續5年
9月22日,許小年出席正和島論壇,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困難的形勢可能要持續5年的時間。面對結構性經濟下滑,政府不愿意也無力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企業不應再寄望于此。
最大的泡沫在實體經濟
經濟衰退的原因是過去透支了今天的經濟景氣。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中國的經濟有個斷崖式的下跌,雖然是外部沖擊引起的,但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如果我們能利用2008年那個時機,在經濟下跌的過程中,忍受痛苦,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但是我們推出了“4萬億”的刺激計劃,于是浪費了一次衰退,浪費了一次極好的調整機會。
現在我們看到,今天調整的困難比2008年還要大。2009年“4萬億”執行的結果,使本來已嚴重的結構失衡更加的惡化,這表現在很多的傳統制造業部門那時產能已經過剩,產品技術落后,在市場上找不到銷路,急需更新換代。
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資,又使這些落后的產能、落后的技術和產品得以茍延殘喘,甚至繼續擴張一直到今天。原來經濟中的內在的增長動力減弱了,這個時候需要增強它的體質,我們非但沒有消除導致虛弱的內部結構性弊病,反而是給它注射“強心針”,讓落后產能繼續膨脹。
前兩天見了一家民營鋼鐵廠,他們告訴我現在全國鋼鐵的生產能力大概在11億-12億噸,而全國的消費只有6億-7億噸,也就是說鋼鐵產能過剩30%-40%。這些過剩產能沒有消除之前,鋼價不會反彈,各家都在產能的壓力下,低價在市場上銷售鋼鐵。低價銷售的結果是誰都沒有利潤,一些鋼鐵公司是靠著政府的救濟在活著,其實早就應該倒掉了。
它們不倒的話,那些效益高的鋼鐵公司也沒有辦法正常經營,因為價格被壓的太低了。鋼鐵行業是傳統制造業的一個代表,我們用新的產能泡沫去掩蓋舊的產能泡沫,結果致使泡沫越來越大。資本市場有泡沫,但泡沫主要是在實體經濟中,表現為過剩產能。
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去產能化
由于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驅動,當出現過剩產能的時候,企業不敢投資了,依賴投資的增長就掉下來了,這是結構性扭曲持續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結果。出路在哪里?去產能化。如果不把過剩的產能消除掉,價格起不來,企業經營會很困難,經濟就會長期的在低位運行。
所以去產能化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這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經濟的去杠桿化所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歐美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過度借債,杠桿過高,把家庭和金融機構壓垮了。要想經濟恢復,必須把過高的杠桿率降下去。美國去杠桿化從2008年到去年2014年才基本結束。
歐洲經濟為什么現在還不行,因為它的去杠桿化沒有認真地展開。我們有數據表明歐洲的杠桿率只是稍稍低于2008、2009年,而美國的杠桿率已經回到了歷史的平均水平。這也是歐美兩個經濟體的表現大相徑庭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樣對于中國來說,我們不僅要去杠桿,我們還要去產能。實際上去產能和去杠桿是一回事,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對應的是銀行的天量信貸,要不是銀行放出那么多的貸款,也不會有今天這么多的過剩產能。實體經濟要去產能,金融行業要去杠桿。
在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過程中,企業的首要任務不是說發展多快,要做多大,不是賺錢多少,而是活著,活下去就好辦。
政府負債是中國經濟大隱患
盡管社會反響很大,其實A股市場只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個小問題。大問題是政府負債,銀行的壞賬,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
過剩產能有多嚴重?各個行業不一樣,據說水泥行業的過剩產能是60%以上。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去杠桿的過程和去產能的過程可能會相當長,到底需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想3年5年總是要的吧?各位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如果說A股場外配資是個問題的話,那么和金融體系與政府體系中的壞賬相比,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A股配資總共有兩、三萬億吧?我們金融體系的貸款余額是80多萬億,壞賬率如果是10%,那么就是七、八萬億,而且有可能還不止。
政府融資平臺在執行4萬億過程中積累的債務,現在官方估計就有20萬億,這才是中國經濟的大隱患。
“A股牛在一路一帶”荒謬離奇
2015年6月8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5班委大會,許小年演講談及股市狂潮,他認為:“股市牛在轉型、一路一帶等等說法。荒謬離奇!這是吹著口哨走夜路給自己壯膽。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此次股市的瘋狂,除了凱恩斯的動物精神,這次股市狂潮,真的不知道如何收場。”
那種大而化之的戰略,你不必去關注,有同學問:“教授,一路一帶有什么機會?”我說那是國家的戰略,和你有什么關系?你應該關心的是新三板,取消審批制之后我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幫助中小公司提高它的技術水平,擴大市場份額,然后拿到新三板去上市,這是很好的投資。希望大家更多關注微觀層面上政策的變化,監管的變化,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市場機會。
相比牛市更喜歡熊市
A股市場是政府制造的國家牛市,當風險逐漸顯現的時候,又是政府去清理場外配資,把它打下去,暴跌之后,又是政府出來救市。盡管社會反響很大,其實A股市場只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個小問題。大問題是政府負債,銀行的壞賬,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
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價值才能顯現。我喜歡熊市,不喜歡牛市,為什么?因為在牛市中,資產的價格都被高估,只有在熊市中,資產的公允價值才能夠在市場上出現,就像巴菲特喜歡熊市一樣。所以不要害怕熊市,不要害怕經濟的下行和經濟的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商業機會。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談創新,談創業,談互聯網?原因就在這里。
從眾心理阻礙企業轉型
第一,過去的成功,希望過去的成功可以無限復制。(轉型不是轉行)過去很多成功要素是低成本擴張(人員、土地、技術)以及可以搶占的市場。但是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搶占市場,已經沒有未飽和的市場了。企業成功的關鍵是研發和創新。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傳統的商業模式。
第二,機會主義心理。“風口上的豬都會飛”。不斷有人問風口再哪里。如果你把自己講到豬的水平我和你無話可說。“我發現平臺擁擠不堪,但平臺上空空如野”。
第三,中國企業家群體缺乏個性的群體。中國是個從眾的文化。缺少內心世界,或者是外界建立的。追求的是外界的承認而不是自己的成就感。從而使我們在創新方面落后。外界統一的評價體系,就會嚴重趨同企業家的行為。所以在風口上擁擠不堪,而沒有風的地方就沒有人。嚴重制約創新。中國企業家很少說我干這件事“cool”。
管制是創新的大敵
美國最近有一項了不起的創新,就是大家都知道頁巖氣開采技術,使液燃氣的成本不斷下降,帶動全球的油價下跌,沙特的好日子結束了。中國頁巖氣儲量巨大,我們為什么干不了啊?因為油氣行業是國企壟斷的,你進不去。
我們互聯網搞得這么熱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管制相對較少,因此大量的資源和優秀的人才涌進這個行業。管制是創新的大敵。
互聯網思維等于沒有思維
2015年,互聯網思維、互聯網金融熱火朝天,但許小年卻“潑冷水”。他認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幾乎沒有新東西,甚至是有錯誤的。一個人要是口口聲聲說互聯網思維,那就是沒有思維。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
互聯網是定語,主語是金融。本質是金融,不是互聯網。從本質上來說是金融,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控制信用風險,互聯網應用只不過使我們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成本下降,互聯網應用只不過讓我們更好的控制信用風險,但是互聯網并沒有改變信息的不對稱,這是金融業的常識。
要對“互聯網+”保持高度警惕
電商的本質是商,不是電,電商的本質是零售業,不是互聯網。因此對于口號,我總是持懷疑態度。我本人經歷過大躍進,經歷過文革,知道群眾運動的后果是什么,搞企業、經濟的發展是不能靠群眾運動的。
凡是市場上流行起來的群眾運動式的口號,我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經過自己的思維才把它接受下來,對于市場上廣泛流傳的互聯網+,我提出一個觀點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傳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