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米作為國內主要的硬件整合商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是遲早的事,只不過它要玩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邏輯?]
原標題:[亦觀察] No.569 小米玩互聯網金融是要給誰看?
國內以平臺為基礎,然后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和互聯網公司很多,最為典型的就是阿里和京東的大電商金融化了,之所以叫電商金融化,就是平臺的理財、支付和信貸以及網絡銀行、征信等都是從電商交易這個基礎環節上汲取基因的。
而對于小米而言,雖說有自己的自營電商網站,專門銷售小米的硬件產品,但是這是否能夠給小米金融帶來足夠的養分?如果僅僅是從這個小米銷售平臺上獲取單個硬件產品的交易信息,恐怕更多的是消費金融的概念而不是全面的小米金融概念了。所以,對于想要做互聯網金融的小米而言,目前愿望是美好的,但是還一定程度上缺乏內涵基礎。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小米作為國內主要的硬件整合商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是遲早的事,只不過它要玩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邏輯?從之前公布的新聞報道來看,小米要做的無非是朝著行業內幾個做的好的平臺學習,從支付、在線理財、信貸這樣的綜合互聯網金融服務入手,而后還有可能進入征信、民營銀行等核心領域。這些都并非是空穴來風。要做互聯網金融的盤子鋪的很大,是否真正有做綜合性互聯網金融的實力呢?對于小米而言,又能否借助以往的粉絲和小米賬戶體系來實現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逆襲?
也許這條路并不這么好走。
首先,即便小米此前和北京銀行等進行了基于小米支付的合作,幫助北京銀行實現了分期、賬單、理財等應用上的平臺化,而小米則獲得一定的金融風控和運作經驗,但是這種外部嫁接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很難培育出小米自己的金融化生態。而僅靠目前小米官網的銷售和電商交易,恐怕也很難形成一個底層結構充實的互聯網金融模型。
而除了支付之外,還有在線理財、信貸以及未來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民營銀行,這些目前都和小米的直接業務沒有相關性,理財、信貸和銀行都是小米在互聯網金融框架內的一種戰略姿態,只不過這種姿態是需要很大引入外部的資源和合作方的。所以,小米要做好這個互聯網金融,恐怕不僅僅是要整合自身內部的交易和數據以及其他硬件平臺,更為重要的是在每個細分領域內做好資源引入和平臺對接,而小米要做的,更多的是一個資源整合方的角色,而不是直接運營者的角色。
一般的邏輯而言,先有交易平臺,然后有數據和資料,這些信息帶有很強的金融屬性,可以作為征信和放貸的依據,同時可以通過龐大的支付用戶來形成很強的商業閉環。這個閉環在阿里生態圈里面是最明顯的,京東次之,百度、騰訊隨后。而小米雖然也有較為高粘性的小米賬戶群體和用戶粉絲,但是這部分用戶與支付之間的相關性還不是很強,至多是潛在的支付用戶,即便小米現在開始要在做好硬件生產和銷售的基礎上做好軟件服務入口和平臺化生態的搭建,但是由于在支付和交易環節缺乏足夠多的場景,因此底層服務和架構是有一定缺陷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小米深知自己扎扎實實按部就班搞不過別人,那索性不如全面開花吧,說不定有一處還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于是乎,從小米支付、小米錢包,到類寶寶類余額理財、與銀行的合作,信貸等;基本上是全面鋪開,不管短期內有沒有實際效果,把攤子搞大了再來看。
小米到底在想什么?
或許也沒有多想,雷軍也許最開始是想模仿蘋果建立一個帶有金融屬性的軟硬件服務商,不過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火熱,便開始將這個供應鏈金融的想法提高到了互聯網金融的角度和層次。如果細細一分析,小米做互聯網金融至少不是白手起家,有流量,有用戶,有系統,關鍵是有小米手機的銷售作為基礎的支撐,有了手機這個硬件入口+小米系統,未來也終究可以在移動化、破碎化的互聯網金融終端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目前這個階段,小米瘋狂向互聯網金融的各個領域出擊,不像是事先規劃好的,而是從資源補足和引入上做好各種嘗試,缺什么補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蛟S有一年,小米金融能成為一個依托于賬戶和硬件體系,同時通過引入其他金融和信貸風控資源的一家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集團。這種模式是外部資源引入式的,而不是像阿里金融這樣內涵積累而后擴張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