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這件事已經成了大生意
創業火了,火得史無前例:原先僅是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勢。幾乎每個有志青年,都想借這股浪潮圓了自己的創業夢想,哪怕最終一敗涂地也無所畏懼。而跳進這場創業大潮中的創業者們發現,迎接他們的是各種熱情的邀約。一大波致力于為創業服務的人們和資本們,正在急迫地尋找創業者——搶占了現在的創業者,也許就是搶占了未來——以至于“創業者都快不夠用啦”。
“我們創業吧!”
狂熱的不僅是初創者,“我也想跟他們一樣,去前線戰斗。”
“哪天咱們好好聊聊,我手里有幾個比較成熟的項目,咱們一起創業吧。”接起電話,溫凱的內心充斥著一股莫名的沖動和激情,身為小白領的他雖然心里清楚,也許自己并不適合創業。
“咱們一定要順勢而為。”電話那一頭繼續說,“現在國家鼓勵創業,不創業豈不浪費了?即便是失敗了,咱們最起碼也算年輕過。何不就此博個未來?”
溫凱說,一周下來,這已經是第4個人找他聊創業:無論是否有項目,也無論項目是做金融產品還是賣毛巾,似乎周圍的人都在談論著自己對創業的想法。而身邊已經創業的人更是不計其數:無論是做麻辣小龍蝦還是賣奶茶。“我們創業吧”,已經成了他最近聽到最多的句子。
不僅如此,就連曾經身為紅杉資本副總的胡丹,也從投資人的角色,轉變成為創業者。“以前只能看著別人創業,有點手癢,也有點羨慕。我也想跟他們一樣,去前線戰斗。”胡丹盡管此前成功投資了聚美優品等多個項目,在圈兒內也算是頗有名氣的年輕投資人,但當創業浪潮來襲,他也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也許未來我還會做回投資人,但至少現在我正在為自己的創業奮斗。”
創業者本身就是商機
“孵化器越來越多,感覺創業者都不夠用了”
與上世紀80年代創業相同的是,激情依舊;與那時不同的是,創業者并非獨自承受著一切。今年,政府出臺了眾多鼓勵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從教育到工商再到財政,被一項項優惠政策刺激的并不僅僅是創業者,還有那些拿著大量資金的投資人。
“創業者本身就是商機。”一位資深投資人向北京晨報記者坦言,現在有很多服務于創業者的孵化器,他們的加入,不僅讓創業逐漸變成了優質項目的市場,也讓整個創業形成一種生態鏈,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創業者享用。
剛從低谷走出的房產商就是其中一分子。從潘石屹到毛大慶,從創客到you+再到超級蜂巢,一處處一棟棟為創業者而搭建的社區正在崛地而起。而來自you+的數據顯示,平均每一間創業公寓,都有10個創業者報名入駐,讓越來越多的資金大佬看到,這里的潛力無限。
巨擘們的大量涌入,助推著創業浪潮向前進,但火爆背后的隱憂也初見端倪。“孵化器越來越多,感覺創業者都不夠用了。”一位投資人向北京晨報記者感嘆著,盡管現在創業者眾多,但擁有資金的平臺、投資人也不少,而優質項目就那么多,如何吸引這些項目來自家孵化,已經是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了。
適當的泡沫是好事?
“現在可以保證好項目一定能夠拿到錢”
火熱的背后是泡沫,這已經成了金科玉律。創業也是如此。軟交所總裁胡才勇表示,創業已經初顯泡沫,業界對此也了然于胸。
“中國的創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現在很多創業企業A輪融資估值偏高,多家投資公司去搶一個項目,估值虛高的情況已經出現。”胡才勇向北京晨報記者舉例道,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估值就已經偏高;而一些O2O的項目,有兩三個門店估值可能上億。“現在資金熱情很高,也許未來中國大媽也會把錢放到投資基金里面,供創業者使用呢。”
盡管如此,在胡才勇看來,即便是創業泡沫已經顯現,但并沒有到達嚴重的地步,適當的泡沫或許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反倒是好事一件:畢竟現在可以保證好的項目一定能夠拿得到錢,一改前幾年“好的項目同樣沒資金”的窘境。
“如果現在項目連很少的錢都拿不到,那只能說是能力問題了。”曾為投資人的胡丹表示,他對創業極度樂觀。
不過,現實的情況是,能拿到資金的項目占比也只有5%到6%。在胡才勇的內心,其實他并不鼓勵大學生創業。“從投資角度來說,風投更喜歡投資那些有工作經驗或者創業經驗的人,哪怕創業失敗的經驗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