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完成前期必要性論證、進行完一輪輪談判、走完一道道手續,雙方領導人簽字握手的時候,至此,這算一次“成功的并購”,但要想達到“并購的成功”,這僅是開始而已,很多的企業卻誤認為此次并購,“完美結束,完事大吉”,這就是并購失敗最根本的“根”。
如果說把“并購的成功”這件事情比喻為飄在海面的冰山的話,那前期完成成功并購的手續僅是露在海面上的那1/8,真正促成并購成功的是海面下的那7/8,能左右并購成功與否的恰恰是并購后的那些事兒。仁達方略認為,企業完成并購后的專業整合、文化重構、人力整合、組織調整及資產債務整合是企業并購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對企業并購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的那顆“砣”。
并購后的專業化整合。企業并購后形成了新的產業格局,但基于并購目的的千差萬別,新的產業格局未必符合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的戰略目標,及時地進行專業組合可有效規避資源分散、節約成本、防止盲目的多元化、促使企業歸核化發展。世界三大軍工巨頭之一洛?馬公司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洛?馬自1995年合并成立之后,其后的發展史約等于并購史,大大小小并購數十次,但每次并購之后洛?馬都非常注重并購后的專業整合,僅僅圍繞公司的四大核心主業,將不符合公司戰略目標和核心業務的資產全部出售,不追求盲目的多元化,要的是集中的專業化。這種懂得取舍的整合為洛?馬節約了大量資金,逐步成為世界軍工巨頭。
并購后的文化重構。文化作為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的精神航標,一般企業并購后,尤其是跨國并購,企業將面臨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貌似這種差異不會對企業賬面利潤產生任何直接的影響,實則并購后文化的沖突是導致并購失敗的最直接導火索。2005年,臺灣著名的國際品牌公司明基(BenQ)高調宣布收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一舉成為當時全球第四大手機供應商,僅僅一年后,卻出現現金嚴重缺血、前三季度6億歐元的虧損,在國際化并購的舞臺上走了一圈沉痛宣布收購失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兩個國家、兩個企業的文化沒有很好的重構、融合,進而導致經營理念、管理手段、用人、制度等一系列沖突,最終導致“并購流產”。
并購后的人力整合。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人力是企業和諧穩定的基石。并購后很可能在企業的人力資源安排方面會發生重大變化,比如原來的一把手變為二把手,二把手變為三把手等,尤其在等級嚴格的集團企業,人事變動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仁達方略曾經在為某家軍工企業做并購項目的過程中,領導便發現了人力整合對并購完成的重要性和關鍵性,中途就衍生了一個新的并購后人力資源整合的項目。可見,并購后人力的整合是多么重要,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壓倒駱駝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并購后的組織調整。企業并購后整體的組織架構往往會出現管理幅度變寬、層級變長、部分單元重疊的局面。對組織結構的整合能實現雙方最佳的協同效應,降低內耗,提高運作效率。海爾集團在其兼并過程中不斷調整原有事業部以下的組織機構,改進后的海爾集團組織特點是分層利潤中心制,實質上就是超事業部制的變形。在該結構中,集團是投資決策中心,各事業部是利潤中心,事業部下屬的分部、工廠是成本中心。實踐證明,該組織結構對海爾集團實現低成本擴張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購后的資產債務的整合。一次完全的收購不僅獲得被并購方的固定資產、品牌、專利等優質無形資產,還會連帶原企業的不良資產,如債務等。對固定資產可根據企業發展戰略進行適宜的調整,擴大或出售、剝離;對商標權、專利權、專營權等優質無形資產要繼續發揮作用;對債務要及時進行債務整合,調整債務結構,是企業達到比較合理的水平。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如財務整合、制度整合等很多方面都是并購后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的事。但歸根結底,并購是為了提升競爭力,競爭力提升的體現是價值提升,只有通過整合“這只手”才能解決“并購后的那些事兒”,才能將收購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獲得成功的并購。
▎選自《企業文明》
文丨牛海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