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014年以來,BAT三巨頭的收購投資一樁接著一樁,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對于巨頭們一樁又一樁投資收購案例,甚至連有些行業內小伙伴都驚呼越來越看不懂了。
在比較分析了BAT三巨頭近年來一系列的投資收購案例之后,東樓發現,BAT三巨頭的投資策略基本上基于以下五點:
1、吃掉“老二”,形成行業壟斷
這點相信大家都有理解和認識,這類并購案例不僅僅限于互聯網行業。比如老大把老二吃掉,在行業里形成絕對領先的優勢,或者是老二和老三聯合起來,挑戰老大的地位。
具體到BAT三巨頭當中,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比如在騰訊入股搜狗案中,soso劃入搜狗當中,就屬于這一類型。搜狗在并入soso之后,補強了其搜索業務,使其市場定位更加穩固。這條在視頻行業表現最為明顯。如行業老大優酷“吃掉”老二土豆,使得領先優勢更加明顯,而愛奇藝在吞下PPS之后,使得有實力挑戰原來的老大優土。這類并購案例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希望通過并購之后,形成行業壟斷優勢。
2、投資新業務,押寶新市場
這點理解起來應該也不難,巨頭不可能所有業務都做,也不可能將每條業務線都做精。因此與其自己做,不如收購一家有潛力的企業,這樣也不至于錯失市場機會。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潮當中,不少新領域里孕育著巨大的機會。但有的領域巨頭是陌生的,這個時候巨頭就會發揮自己錢多的優勢,投資一些新興市場的初創企業,這樣既起到布局作用,又能為未來業務增長埋下引子。
這從BAT三巨頭投資的案例當中都能找到對照。比如阿里投資恒大,以及收購文化中國等。這些業務跟之前的業務線完全不相干,同時也跟競爭對手的關系不大,但是在手頭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出于尋找未來有更多的新的增長點,以及培育新業務線的需要,投資或收購一些新業務,推出一些新產品都是合情合理的。
3、查漏補缺,對抗競爭對手
在PC互聯網時代,BAT原本各自為戰,百度專注搜索領域;阿里專注電商領域,而騰訊專注在IM領域,但是隨著三家的體量越來越大,在各自領域形成壟斷優勢之后,再加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商業世界被解構重塑。
BAT三家的的主營業務和收入結構雖然不同,但業務結構卻越來越趨于一致。百度不再是僅僅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阿里也不再僅僅是一家電商公司,而騰訊也不在是社交公司,而成為了三家全業務覆蓋的巨無霸互聯網公司。
在這種大背景下,為了在重要業務當中能夠跟其他兩家公司形成對抗,因此需要通過或投資來達到目的。比如阿里巴巴收購高德就屬于這一類。地圖業務作為一項互聯網重要的基礎業務線,在BAT三家當中,原來只有阿里巴巴沒有涉足,而阿里巴巴通過對高德的收購,終于填補了在這一塊業務上的空缺,去掉一塊“心病”。
同理,騰訊投資京東也屬于這一種。電商作為互聯網行業目前最重要的一個業務線,騰訊自然不甘心在這一領域沒有建樹,雖然有易迅、拍拍,但體量太小,不足以對抗阿里巴巴這個電商大鱷,而在騰訊投資京東,并把易迅、拍拍網打包送給京東之后,就使得騰訊在電商領域有了一個重要的戰略伙伴,能夠與阿里巴巴形成對抗。
4、阻擊競爭對手,謹防被彎道超車
商場本來就是戰場。在商戰當中,除了卯足力氣發展自身業務之外,還有謹防被競爭對手超越。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投資或并購來阻擊競爭對手實現彎道超車。特別是在一些重要業務領域,巨頭之間的競爭就更為激烈。
比如阿里巴巴通過收購UC來達到阻擊百度的目的。在這類收購案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兩家巨頭為收購一家企業收購會爭的不可開交。我們都知道最初百度曾一度對UC有意,而阿里最終通過高價在收購UC當中獲得了勝利,使得UC投入了阿里的懷抱。這使得阿里在移動搜索領域,有一個尖兵殺入到百度腹地。而在對競爭對手的阻擊收購案當中,百度自然也不甘示弱,比如百度去年19億美元大收購91,就是對競爭對手360在應用下載市場上的成功阻擊。
5、尋找平臺流量變現的出口
除了以上四點以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隨著BAT三巨頭的體量越來越大,其流量的導入和制造能力也越來越強。這使得流量的最大化變現也成為各大巨頭的當務之急。
比如騰訊的一系列收購投資案當中,投資大眾點評網、投資京東,微信的流量入口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被提及。我們也可以看到,騰訊在投資大眾點評網和京東之后,在微信端很快便加入了大眾點評網和京東的入口。同理,百度投資去哪兒,以及全資收購糯米網,同樣是平臺流量變現的一種方式。百度作為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廠商,擁有互聯網上最佳的流量入口,投資和收購案中流量變現也是其主要訴求之一。
縱觀三巨頭在近幾年來的投資收購案例,基本都脫離不了以上這五大訴求,但這些訴求又不是互相獨立的,在一個成功的投資案例當中,不僅僅是滿足以上某一個訴求,而是同時滿足了幾個訴求。
而展望2014年之后的巨頭投資收購策略,這五大訴求很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經過近一兩年的收購整合之后,三巨頭在互聯網行業內已經形成了絕對的領先優勢,特別在即將成為或已成為千億美元市值的行業寡頭之后,巨頭們很可能都會放眼國際市場,對外展開擴張,之后巨頭們的投資并購策略很可能轉向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