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來,很多企業家與高管們都喜歡聽一些關于網絡營銷與電子商務方面的課程,這當然是好事,是值得贊賞與肯定的。這說明我們的企業家與高管們正在為自己充電,補充互聯網環境下如何經營企業的知識與技能。在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肯定是要跟隨著變化的。只有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就好比是農民種田一樣,犁與牛、耕種機都是工具,唯一的區別是人力、畜力、機械力的區別與生產效率不同的區別,最終目的這些工具都是為了稻米服務的,不能生產出稻米,這些工具一無是處。
互聯網能提高產品與服務的銷售,但是沒有真實的產品與服務做基礎,互聯網對制造商與服務商來講,也會是一無是處。產品與服務是根,互聯網是水與陽光、養分;產品與服務是人的心臟,而互聯網是人的食物與水。產品與服務是主要,互聯網是次要,這就是互聯網思維下的真相。
互聯網對企業的好處在于:一是能促進銷售。現在世界上的利用互聯網上網的用戶與手機上網的用戶達幾十億,每個用戶只需要消費一元錢,就有幾十億元的購買力。企業只要能找到合適的聯結消費者的網絡架構,就可以讓產品通過互聯網的中介把產品與服務銷售到顧客手中。所以,現在的“水泥加鼠標”的商企會從傳統銷售渠道通過中介代理商與零售商銷售產品與服務,又會利用網絡營銷的方式銷售產品與服務。
二是直銷給消費者,降低了流通成本與中間成本,使得企業總成本得以降低,而且可以低價銷售給消費者,增加了企業的價格競爭優勢。例如,制造一件衣服的各種成本加起來共200元,如果通過傳統銷售渠道售給消費者則要400元一件。制造商賺20元,這其中的180元是中間商賺取的。但是通過網絡直銷給消費者,制造商可以售給消費者每件260元,這樣制造商脫離中間商的環節,可以多賺40元。而消費者以前需要支付400元購買,而現在只需要支付260元,少支付140元。這樣對制造商與消費者來說,是雙贏的結局。
三是減少了產品流轉時間,使企業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利用傳統銷售渠道銷售,制造商把生產出來的成品通過倉庫發給中間代理商,中間代理商接收到產品與成品后,會放入自己的倉庫,然后把貨發送給零售商,零售商把產品放在貨架上等待消費者選購,等到消費者購買產品后,這產品從制造商到消費者之間的時間有些可能要幾天,有些則要幾個月,甚至于幾年時間。這讓制造商不好制訂生產計劃,產品生產多了,又怕屯貨太多,銷不出去。由于沒有精確的生產計劃,又使得制造商的機器設備在閑置,造成生產能力過剩。但網絡銷售不同,可以使得制造商能及時銷售產品到消費者手中,還能夠預計下個月該生產多少產品,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庫存成本,而且能及時回籠資金進行再生產。
四是可以利用互聯網對企業與其產品進行廣告宣傳,提高品牌知曉度,樹立企業與品牌形象。企業以前想要打廣告,必須要通過電視臺、電臺、報紙雜志、戶外、樓宇視頻、宣傳海報等來進行。隨便在這些媒體打一下廣告,做一下宣傳,就需要巨額的廣告費用。這些費用,讓企業不堪重荷。但是互聯網就不同,企業可以在網絡上發表文章,或者利用微博與微信來為自己的企業與產品打廣告、做宣傳。這些成本很低廉。這宣傳與廣告根本就不需要專業公司來做,只需安排公司幾名員工就可以做。在互聯網上打廣告很省錢。
互聯網思維下的真相,就是讓企業把產品直銷給消費者,降低各種成本,為企業打廣告做宣傳,或者是與顧客互動了解消費者需求,方便消費者。總的說來互聯網思維的作用是工具作用。
如果企業不能開發讓顧客滿意的產品與服務,忽視產品質量,就算把互聯網思維捧上天,都是在建設海市蜃樓,建設沒有支柱的空中樓閣,所有的互聯網模式最后一切都是泡影。對產品與服務固本培元,然后再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做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才是經營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