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迫切需要被投資,你已經輸了大半”
品牌農業微信后臺有很多朋友告訴我,自己有一個**農業創業計劃,問是否可以幫助介紹投資人。我有些建議想先給他們。
資本是逐利的,更是理性的。沒有誰會為了別人的一個夢想,特別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看起來有些理想主義的想法去投資。只有兩種除非:第一種,除非他是你的親人,無條件地支持你;第二種,除非你這個人或者團隊真的是牛逼得不行,類似于松鼠老爹,有成功案例自然受到資本的青睞。
除此之外,只能自己先想辦法。
一個成功的模式一定是被資本追逐的,而不是追逐著資本。就像一個被追的女孩會有更高的身價。
所以,建立你的商業模式的第一步目標:沒有投資我也能活得很好!
“農業雖有社會效益,但資本只關注經濟效益”
我接觸的所有農業企業,從剛畢業想創業的大學生到綠城這樣投資農業的大佬,都表達了同一個觀點。就是在食品安全危機的今天,想為社會盡點責任!
的確,有機農業也好,生態農業也好,其實現的不單單是企業的盈利目標,而且帶動的是整個社會的綠色革命、價值反思。但資本最終是要奔著回報收益去的,耐不住長久的寂寞。
杭州的生鮮宅配行業,不斷地上演經理人因與投資人矛盾出走的故事,我想背后一定有經濟利益與理想主義的矛盾在作怪吧。
所以,所以無須一廂情愿。在爭取投資的道路上,我認為在商言商是最純粹也是最好的辦法,談理想那在人跟人的心理認同上起作用,商業問題還是以經濟利益為核心。
“資本對農業項目,最關心兩個問題:資源和風險!”
別忘了,農業歸根究底是資源密集型行業。其資源包括三個部分: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
如果把項目看做是一串項鏈,資源是最為貴重的珠子,人是穿起珠子的線,商業模式是審美的搭配。
資源決定了項目的不可復制性!商業模式決定了項目的長遠發展性!
農產品和農業延伸服務都是建立在獨特的土地資源和地上設備之上的。
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中國的農產品因為這兩個因素的交織而變得繽紛多彩!
1)自然資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個道理,做農業的一定知道。自然環境屬性決定了農產品品質的根本,而農產品的差異化甚至獨有性基本由自然環境決定。
唯有茅臺鎮的水土可以釀出茅臺酒,同樣的工藝搬到其他地方釀出的只能是五糧液。
2)文化資源。中國的每一個農產品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色彩,這是由它漫長的歷史歲月積累決定的,這種具有極強地域色彩的文化與自然資源結合才成就如此多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
如何去掌握文化資源?舉個例子,曾有個衢州的朋友自己開發了一種果酒,打算先從本地市場做起,但一直取不好名字。我問他,你們當地有什么好的水資源嗎?他說有啊,在他的工廠旁邊就有一個最大的飲用水庫,叫芙蓉湖,他還把這三個字給注冊了。我開玩笑說,金元寶不就是在你口袋里嘛?!
——人們對芙蓉湖的水就有美好想象,你把這種想象轉化到酒上的溝通成本,要比取任何美麗的名字低得多。
一些已經在消費者腦海里形成的事實,即消費者心智,就是最好的文化資源。請抓住他們,占有他們,他們就是你的無形資產。
“大多數投資機構對農業仍然持謹慎觀望態度,根本原因是對風險的畏懼”
“風險投資”之所以叫“風險投資”真的不是因為喜歡風險!
一場禽流感,差點讓寧波振寧土雞破產轉讓;還有我的一個朋友,在義烏做品牌烤雞熟食的生意,剛設計好包裝,禽流感就爆發了,他消失了快一年,最近才開始有動靜!
農業之殤!一方面是來自天災的巨大系統風險,另一方面是來自食品行業的高標準嚴要求,再加上國家的價格管制和惡劣的競爭環境,農業幾乎是風險最高的一個行業。
如此大投入高風險慢產出的行業,長期以來備受投資人的奚落,可見一斑。
如何選擇好一個切入點,完善自己的商業模式,把風險降到最低,是每一個農業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如何降低生產風險?關鍵在于專注”
與“把雞蛋放進不同的籃子里”的理論不同,我認為農業的專注才能真正降低生產的風險。
因為搞農業不是把雞蛋放進籃子里就結束了,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中去;而一般企業,哪怕是大型企業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而且各個農產品之間,在種養殖過程中差異化太大,其差異不是養一條金魚和兩條金魚的問題,而是養一條金魚和搞一個動物園的關系。大部分的農產品無法合并同類項,所以農場主的精力一旦分散,反而導致整個農場的生產風向大大增加。
哪怕是所謂循環農業,必有主次之分,以蔬菜為主的農場,散養幾只雞鴨只是點綴其中而已。
我最怕有些專家學者動不動拿產業鏈運營作為降低農業風險的方法。比如我看到達晨創投合伙人、投資總監傅哲寬曾說,穩定波動,最好的方式是投資那些相對成熟的全產業鏈公司。“位于上游的農業種植養殖波動性很大,好的時候很掙錢,價格不好的時候有可能要賠錢,不管如何波動,作為一個全產業鏈的公司,控制上游才能保證下游做深加工企業的穩定性,因此全產業有競爭優勢。”
全產業鏈聽起來美好,但世上有幾人能做到?做起來的都是些四不像公司,毫無競爭力可言。農業產業同樣需要分工!
“如何降低市場風險?關鍵在于品牌”
中國的農業市場,魚龍混雜。不管消費者的安全,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不良商家大有人在。往往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這樣的現實,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是市場難做,消費者難信任你,機遇是消費者一旦信任你,便不會輕易拋棄你。從國外農產品電商網站的情況來看,轉化率極高,說明農產品電商的特點就是忠誠度與回購率。
品牌是區隔產品的有力工具。簡單地說,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群合適的目標人群,用一個名字和一套視覺符號標示你的品牌,通過不斷的溝通和積累達成良好的消費者信任。
“農業人,創業請從小而美開始!”
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微創新!
“你的產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動某部分用戶心里最甜的那個點,把一個問題解決好,有時候就是四兩撥千斤,這種單點突破就叫“微創新”。
這種創新觀點的前提,就是承認草根創業的資源有限性。不要嘗試去解決客戶的所有問題,而把注意力聚焦到一個點上。點越小,壓強越大,無論你有多少資源,只要聚焦于一個合適的點上,就能實現單點突破。
第一,單點突破的專業容易贏得客戶認同;
第二,單點突破容易產生相對的規模效應,因此節省成本;
第三,單點突破有可能在短期內實現盈利。
畢竟,對于創業型公司而言,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只有活下去才有資格談未來。
“新農業人創業,請關注相對優勢!”
說了這么多,似乎好像都是負能量,那正能量呢?
每個行業的從業人背景以及狀態相差很大。整體上農業從業人的素質并不高,運營決策趨于保守。可以這么說,品牌農業微信里的朋友們幾乎都算得上農業圈的精英了。
我相信這幫“相對精英”如果要去做互聯網,注定一個個失敗而歸,因為那個行業已經紅海得不行,而且聰明人太多了;而農業基礎的薄弱,正說明了未來前景的廣闊,但她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未來的農業是屬于懂互聯網的農業人的,而不是純互聯網人的!
對任何一個農業人或者創業團隊來說,選擇大農業中的一個縱向或橫向截面,運用你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去創造“相對優勢的第一”,那么你就有被投資的價值。
我是這么看的!歡迎給品牌農業微信發來你的看法!
最后再給大家關于投資的兩點建議:
第一,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初期,農業初始資金以自籌和貸款為主;
第二,這些年被投資的農業項目,僅有三成實現了盈利,而且大多集中在市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