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差不多五年,你認為中國VC、PE市場經歷了怎樣的轉型?
周逵:市場在轉型,倒不是我們企業在轉型,其實我們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做,集中領域、實現團隊的專業化,以長期的方式來看待投資機會。紅杉旗下的基金,尤其是美元基金,LP一直比較穩定。市場轉型主要是前幾年什么人都可以去VC、PE,機會多少的判斷標準就是比IPO做的多少,你投資的公司成長到什么規模,而不是比你做了什么增值服務。經歷過金融危機的市場起伏,VC、PE行業也會越來越成熟。
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未來應該更市場化一些,因為審批,一些特殊管制多了,自然就不市場化了。
這五年,產業格局的變化對你們投資方向有何影響?
周逵:2008年金融危機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外貿出口行業,但是在我們的策略里幾乎沒有出口項目,我們的投資集中在TMT、健康、消費行業,以及少量能源與環保企業,所以金融危機最主要的壓力我們都沒有感受到。
紅杉在中國是2005年底才開始起步,到2008年時投資公司上市的不太多,我們買的速度稍微慢了點,所以不存在賣的問題。相反到了2008年價格跌下來的時候,買的機會更多。2008年的另一個機會是電商快速發展起來,我們在2009年至2010年的時候投資了許多電商公司,比如唯品會、聚美優品、美團?,F在看來看得還相對比較準。
我們在能源環保領域的投資受到了一些影響,主要是風電和光伏。最難受的是2011年、2012年產能過剩帶來的危機。消費領域我們集中投資了餐飲、金融、教育、娛樂等領域。餐飲公司今年沒有增長,金融和教育領域不錯。
近幾年,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摩擦事件頻發,你如何評價這個現象?
周逵:不同公司情況不一樣,你和你最好的伙伴一起創業,怎么可能沒有爭執呢?爭執很自然。只是現在報道特別多,以前可能更多,但沒有被報道出來。我覺得這是中國資本市場契約精神的建立過程。我們投資和被投資的基礎都是在規則和契約保障下的一種信任、信用,其次才是大家利用各種資源,支持一個新事業。
你別去冒不該冒的風險。如果一個老板把全部時間都撲在企業上,投資人也這樣,雙方有契約關系,利益分配都很清楚也有共識,吵架就會少了。如果老板行為不對,那他是有懲罰的,懲罰就是他的事業會受損,再次就是生意。我們VC投資的大多是創業型公司,這些創業者比成熟企業的創始人會好很多。
今年互聯網行業許多中型公司被大公司投資或者收購,這意味著什么?具有產業背景的投資機構快速成長對你們有什么影響?
周逵:首先,確實有很多值得買的公司,市場發展很快,不斷有新的場子另開一局,說明創業者機會還是很大;其次,這些大佬,以前實力不強,現在實力都變得很強,他們對新一局的渴望程度與時間壓力,都比以前更高;再加上他們也有了更多的錢。幾方面的因素疊加,并購的頻度就會加快。
總體來講,他們積極并購對我們是好事情,以前我們將項目賣給他們很難,也賣不出好價錢,當他們能更好的利用資本來發展時,許多項目會賣個更好的價錢。但同時,你的對手又多了一種競爭策略,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