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回轉頭來,控股天弘基金的阿里,又獲得了什么?
有人說,是未來上市后的題材——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甚至有人據此推算出阿里未來上市后可以增厚的市值,10億美元,或者是20億美元。
這樣的預測我們無法評價。但如果為了這個題材,那么這次阿里可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阿里距離其曾經的夢想——打造理財產品的銷售大平臺——愈行愈遠了。
在阿里控股天弘基金后,業內有人評論說,“我終于看懂了。”
看懂什么?
“看懂為什么,迄今為止余額寶產品的供應商只有天弘基金一家。”
據說,在余額寶推出后的一個月內,業內幾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高層都來到了杭州,求見阿里金融的老總,希望能夠和支付寶開展類似天弘這樣的合作。而當時,不少基金公司獲得的回復是,余額寶要先穩定一段時間,先不急著擴充合作方。接著又有消息說,今年內暫不會考慮新增合作方。
現在,業內人士明白過來了,在可見的幾年內,想要分享余額寶的羹已變得很困難了。“因為,支付寶很可能成為阿里子公司的專餐了。”
同樣可以想象的是,面對著那些未來的合作者——比如即將推出淘寶店的基金公司們,阿里必須給出答案:它準備如何公平地對待業內基金公司?如何在它的平臺上配置阿里系內的金融資源?
除了天弘基金,阿里還能拿出多少剩余資源給其他基金公司?
而無論何種答案,這都會給許多基金公司心頭埋下一根刺。尤其,當他們在同一平臺上和天弘基金競爭時,當銷售不利時,當行業逆境時,阿里的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規則都將受到關注。這都是因為阿里收購了業內的一家基金公司。
在公司戰略的理論上,任何公司在產業鏈上都必須在兩條路上做出選擇,其一是“部分生產環節外包”,其二是“上下游一體化”。兩條路必居其一,而不可兼得。
在理財產品的產業鏈上,這兩條路分別對應著做產品制造、投顧咨詢、銷售一條龍的大型資產管理企業;或是打造某一個環節的大平臺——比如理財產品銷售平臺。
從以往阿里金融對業界釋放的聲音看,阿里似乎格外著力于宣傳其在銷售平臺上的定位,這亦是多家基金公司著力希望與其合作的重要前提。但從阿里目前步步緊湊的收購動作看,阿里似乎是在打造一個資源內部流動為主的金融混業企業。
而后者,顯然最終和其理財產品超市的平臺定位并不相容。而從趨勢看,阿里似乎已不愿抽身回轉。
“阿里收購天弘之后,笑得最大聲的應該是誰?騰訊!”業內人士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