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播放了一部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其中描述了“公司”這個組織,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壯大,甚至個別公司的財富積聚到富可敵國,足以彰顯公司強大的一面。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公司脆弱的一面。自古至今,無論世界哪個國度,能夠生存上百年的企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今天,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永遠無法面對的主題就是競爭。
對于企業而言,競爭是永恒的主題,特別是在非壟斷的自由競爭行業,大多數都會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然而,那些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是業績能夠成長的重要保證(不是唯一條件),而業績成長才是股票能夠獲利的根本原因。如果大家已經知曉選擇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的重要性,那么,接下來,我們更應該做的就是付出行動,尋找那些真正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那么我們如何找到它們呢?
我們首先要了解公司的歷史,看看它過去是否優秀。我們在尋找公司的時候,首先查看公司的歷史財務指標ROE、ROA,如果發現ROE多年維持在15%(財務杠桿合理)以上,那么可以基本上判定公司的過去可能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那么接下來的任務是要判斷公司過去能夠具備持續的競爭優勢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那么就判斷未來這些競爭優勢的因素是否還會繼續保持不變甚至更好?如果沒有找到,那么就無法判斷未來的競爭優勢是什么,因而無法形成投資決策,這樣的股票即使很多人看好,你也應該回避,因為它就屬于你不能了解的企業。
如果對歷史財務指標ROE、ROA研究后,發現ROE多年維持在15%(財務杠桿合理)以下,那么可以基本上判定公司的過去不具備什么強大的競爭優勢。但是,這并不代表未來一定是這樣。接下來的任務是判斷未來與過去相比,公司或行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是否可以形成競爭力?是否可持續?
尋找競爭優勢的首選條件是具備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我認為巴菲特在此方面做出了非常精煉、準確的總結,那就是要符合三個標準:A產品確有長期的需要或需求。當然很多高科技企業做不到這一點。B被顧客認定為找不到其他類似的替代品。其實并非真的找不到,而是在顧客心目中找不到,也并非必須一家企業擁有,比如飲料領域的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C不受價格上的管制。公司能自主定價,不用顧及同行及政府,亦不會影響銷量。
接下來,如果判斷該公司不具備特許經營權,那么我們該考慮一些“窄護城河”或者叫“弱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比如這些判斷條件:強大的品牌、低成本優勢、專利權、壟斷權等。不過這些都不能成為絕對確定的特許經營權,但是這些因素可以確定企業保持成長的最大可能性(因為只有成長才是賺取投資收益的根本)。所以,我們尋找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的根本目的是希望能在未來確保企業能夠實現高資產回報率下的成長的確定性,至于是否每年的成長速度基本一致并不重要,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凈利潤或者說是自由現金流的累計成長幅度。
當然,優秀的管理團隊是尋找和確保持續競爭優勢的又一條件,有很多本身不具備特許經營權的企業,要保持持續競爭優勢主要依賴優秀管理層長期正確的決策和執行,如沃爾瑪、蘇寧電器、百麗鞋業。
尋找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的核心和關鍵:一定要找出企業歷史上具備競爭優勢的原因是什么,而且要判斷未來可以持續的時間有多久。如果企業或行業發生某些變化,企業的競爭優勢很有可能會加強或是削弱或喪失。
“你能了解多久的過去,就會知道多遠的未來”,這句丘吉爾的經典語句似乎用在投資領域一樣有其價值。因為爛企業輕易不會在一夜之間突然變得優秀,而優秀的企業在未來繼續保持優秀的概率更高。
(作者為 北京 格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