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上海被持續高溫籠罩,下午3點,上海國金中心商場里逛街的人并不多。這座云集了幾乎全部國際品牌大陸旗艦店的購物中心,不久前才在 陸家嘴 的中心區開業,被譽為上海新的時尚地標。
而這個時尚地標的10層正是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重陽投資)的新辦公室所在。作為國內陽光 私募 行業首屈一指的公司,重陽投資的行業地位不僅緣于旗下資產規模領先,還和公司合伙人的背景密不可分。
重陽投資的創始人裘國根是國內最早一批的證券投資人,17年時間里他完全通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與股權投資,進入福布斯中國投資富豪榜前列。他對 招商證券 等股權投資項目更是讓市場注目。重陽投資合伙人、首席投資官李旭利曾先后在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與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司擔任投資總監。目前為止,出任過兩家前十大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的人在業內屈指可數。
在過去12個月時間里,重陽投資管理的旗艦私募產品重陽一期取得了近30%的正收益,同期的 滬深300 (2843.023,-68.80,-2.36%) 指數下跌超過20%。由裘國根和李旭利管理的龍頭私募產品——重陽三期——最新公布的凈值為117.02元,凈值增幅17.02%,同期滬深300僅增長1.57%。這只成立于2009年9月的私募產品一舉創下陽光私募產品規模的最高紀錄,目前來看,重陽投資堅守自己對資產管理的理解和承諾——為投資人創造價值。
在眼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A股市場變化莫測,國內資產管理行業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本土公司紛紛發行QDII并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另一方面國際巨頭摩拳擦掌希望更多參與中國市場,同時陽光私募要求更大生存空間的呼聲愈來愈高。
李旭利與本報記者近兩個小時的談話中,他多次強調:“現在的陽光私募還處于導入期。未來一定會有公司成長為偉大的有競爭力的資產管理公司。”
在他眼中,貝萊德(BlackRock)這家國際資產管理界的翹楚成立至今不過20年,這一神話在中國同樣有可能上演。
也許,李旭利在證券投資業打拼十余年的經驗之談能夠供讀者們提煉出實用的財經遠見。
優秀的標準是兼備進攻和防御
因此,總結起來,優秀的投資管理人應該兼備進攻和防御,善于控制波動度。考察期則以10年為佳,這樣經歷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能避免投資管理人將短期經驗歸類化。如果投資管理人在 資本市場 有三四年經驗,但可能并沒有完全理解不同經濟周期階段資本市場的特性,在投資上就容易出現非常離譜的或者嚴重失誤。
《21世紀》:國內基金公司開展“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已近一年,這項新業務也被稱為基金公司的私募,最早一批產品的成立時間和你們管理的重陽三期差不多,都是去年的9月份。不過,從目前銀行或客戶透露出來的信息看,產品的整體表現不盡人意,有報道稱上個月這類產品凈值低于1元的占了絕大多數,你如何看待基金公司的私募?
李旭利:我認為資產管理這條產業鏈中,投資管理人所處位置的核心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否則你就沒有為客戶創造價值,當然就會失去定價權。長期以來基金公司和銀行的利益博弈就證明了這一點。絕大多數的“一對多”產品依然是依靠銀行渠道發行,未能改變基金公司對銀行的依賴。
“一對多”業務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基金公司的業務創新,不過在現行的基金公司管理制度下,這一業務和傳統公募基金存在同樣的問題或者矛盾——基金經理缺乏動力,或者說與真正的私募公司相比,基金公司里面的投資管理人積極性較小。基金經理的 薪酬 和其管理產品的收益并沒有直接的關聯,而像我們重陽投資等合伙制私募,產品賺錢直接傳導至我們這些合伙人,這就注定我們將更有動力同時更為謹慎。
《21世紀》:此前,外界認為基金公司的“一對多”業務和公募基金的最大區別在于“一對多”操作更加靈活,能夠創造絕對收益而不是跟隨大盤大起大落,目前看來,許多“一對多”產品沒有實現這一預期,今年4月以來的大跌中,有些產品凈值跌幅超過30%,這難道也是基金公司制度局限造成的嗎?
李旭利:如果一個產品短期內跌幅達到30%,這只能說明這個產品的基金經理缺少控制下行風險的能力,我認為這恰恰是投資管理人需要的重要能力。
簡單來說,控制下行風險就是要使產品盡量不虧錢,或者是虧損控制在客戶能夠容忍的范圍以內。重陽投資管理的幾個產品凈值無論哪個時間段的下跌幅度都遠低于大盤同期的下跌幅度。
客戶把錢委托你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虧錢。2007年牛市以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資產管理公司的產品凈值和排名也像坐過山車一般,牛市時候一舉領先,熊市的時候虧損甚至超過牛市的盈利,這樣的波動是大多數客戶難以承受的。
《21世紀》:那么除了不為客戶虧錢,優秀的投資管理人還需具備什么能力呢?目前基金行業的評價機制被詬病太短視,你認為考察一個資產管理人多長時間較為合適?
李旭利:在我看來,投資中總共有三大要素需要較好的把握住,分別是下行風險、波動度和跟蹤誤差。前面已經說過,控制下行風險的能力表現在如何讓產品不虧錢。
波動度簡單理解就是產品的凈值不能上躥下跳,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產品可能一個季度的凈值差異就有30%以上。
跟蹤誤差就是說當市場上漲的時候,產品凈值也要上漲,市場平均在賺錢的時候,產品也要賺錢。
因此,總結起來,優秀的投資管理人應該兼備進攻和防御,善于控制波動度。考察期則以10年為佳,這樣經歷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能避免投資管理人將短期經驗歸類化。如果投資管理人在資本市場有三四年經驗,但可能并沒有完全理解不同經濟周期階段資本市場的特性,在投資上就容易出現非常離譜的或者嚴重失誤。
不對“喪失實業之心”悲觀
我眼中的中堅企業具備兩個要素:規模和競爭力。即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屬于行業規模的前列,同時企業有優于同行的活力。例如 華誼兄弟 (32.300,-1.37,-4.07%) 雖然是 創業板 公司,規模不能和主板的企業同日而語,但是它是影視行業中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而且這家企業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先進之處。
《21世紀》:你操盤的重陽三期規定客戶的準入門檻是300萬元,你的客戶中肯定以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占多,一些媒體報道稱國內的實業家正逐漸喪失繼續投資實業的信心和耐心,我們明顯感受到民間PE、炒房團的熱度,你和那些企業家客戶交流中是否也認為他們如今更愿意將錢投向股市、樓市等領域?我們是不是需要擔憂這一現象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
李旭利:的確,實業家不愿繼續投資實業的現象在江浙、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一段時間。我們的客戶中也存在這類實業家,持有大量現金資產,想尋找原來從事行業以外的投資機會,我覺得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看待這一現象。
首先,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已經進入資本充裕的階段。經濟學上講,土地資源、勞動力和資本構成經濟三要素,十年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是資本稀缺,而土地資源和勞動力充裕。如今,資本已不再是稀缺資源,相反缺的是土地資源,往后看幾年,也許勞動力稀缺也會成為現實。
其次,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綜合來看,都還處于經濟不太景氣的階段,尚未進入新的一輪增長期。因此,眼下企業主投資實業的積極性不高是經濟周期中的正常現象。
當然,一些媒體和學者分析的體制局限因素確實存在,例如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但這些問題過去長期存在,現在不應該將這些因素放大。
我是一個理性的人,但是我不悲觀,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實業家更愿意投資股市、樓市是現階段的正常現象,我對中國經濟以及民營企業依然有信心。
《21世紀》:我發現在重陽投資的策略報告中屢次強調投資“中堅企業”,這是你的經驗總結嗎?何謂中堅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