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營收可以做到8個億。”29歲的聚成集團董事長劉松琳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即便如此,對于市場總量在1000億的企業 管理學習 市場,我們還占不到1%,未來整體增長率肯定在30%以上,目標是做到整個市場的20%。”
聚成并非企業管理學習 市場的先驅,其2003年入行時,這個行業已發展了十多年,但聚成憑借“學習 超市”模式,依靠精銳 銷售 隊伍用“學習卡”打天下,迅速躍升為行業老大,目前其會員超過6萬家,其中不乏中國移動、格力電器、小肥羊等著名企業。
今年4月,聯想投資與和君咨詢共同注資聚成近1億元,成為國內企管學習 市場上首個 風險投資 案例。劉松琳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聚成準備兩到三年內登陸A股,已有券商預估其市值會超過100億。
50家風投候選,鼎輝還在等
金融危機后,風投選擇企業慎重了很多,給出的溢價多在6-9倍,而劉松琳說聚成獲得的溢價是“十幾倍”
2010年4月8日,聚成與聯想投資、和君咨詢簽署了投資入股協議。
“具體出資,聯想2/3,和君1/3,總共持股百分之十幾。”劉松琳告訴理財周報記者,“鼎輝內部已決定入資,但很遺憾美金我們無法接受。因為我們有一塊在線視頻業務,涉及互聯網播放許可證,國家對外資沒開放。”
“鼎輝人民幣基金還是愿意投資,現在就等我們答復。”劉松琳透露,“先后共有近50家 私募 看過聚成,態度都很主動。我們接觸了20多家,即將進來時有6家,都是規模體量很大的。最終,我們是忍痛割愛選了兩家。”
金融危機后,風投選擇企業慎重了很多,給出的溢價多在6-9倍,而劉松琳說聚成獲得的溢價是“十幾倍”。
“我們現金流充裕,引入風投不為財務投資,而是想找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東結構,規范企業發展。”劉松琳說,在風投定價的關鍵時候高管爭鋒相對、隊伍不穩,很是煎熬。
當時,因發展理念不同導致的聚成內部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聚成創始人之一、前副董事長周嶸與副總裁袁麗軍希望憑借2800人的龐大銷售隊伍繼續擴大市場,而劉松琳和總裁陳永亮則是穩健派,希望聚成將更多精力投入完善管理制度、推進自主課程研發和培養人才。
管理層的沖突以周嶸的出走告一段落,他比劉松琳大10歲,有創業經驗、會講課,最早任聚成市場總監,后來專職做講師,被視為聚成的標桿式人物。在他之前離開的,有副總裁袁麗軍,之后的有總裁辦主任王昭云、廣州分公司總經理等部分員工。
周嶸的股權作價2700萬元,被聯想與和君按比例買下,劉松琳說這是“賤賣”了,因為溢價只有4倍左右,價值嚴重低估。
“我把實際情況跟私募說了,因為他們一進來,我們就是結婚了,要提前交底。”劉松琳坦言,“沒想到他們從來沒有說要放棄,堅持投資聚成。”
“判斷一個產業是否有成長性,不僅要看現實的市場容量,更要看未來的市場潛力。中國管理咨詢學習 業與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成長及蔚為大觀的創業熱潮相呼應,正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產業能量。”朱立南說。
劉松琳介紹,目前聚成的員工持股已經基本完成,100多個員工持有約40%的股份。劉松琳本人持股約20%,陳永亮和副董事長羅恩分別持股10%。
2800銷售員拉回6萬客戶
聚成的“配電盤模式”,接近國美蘇寧的角色,都是上游整合資源,下游整合客戶,中間用一個平臺把上下游配起來
聚成的成長史,與其創始人、董事長劉松琳的發家史一樣傳奇。
劉松琳是吉林省通化縣人,16歲輟學創業,賣過酒,開過理發店、賣過佛像,經歷挫折無數。2003年4月3日,他花3800塊錢去聽了一堂成功學課,人生從此改變。
劉松琳對理財周報記者說:“我至今還記得,那堂課由臺灣管理學習 大師陳安之授課 ,現場200多人,個個精神煥發,雄心高漲。”
劉松琳看到了雄心背后的商機:若每場1000人,每人3000多塊,收入就300多萬。成本不超過30%,每個月1場,10期就能賺2000多萬。
他找到學習 師羅恩、周嶸,三人一拍即合。“我們一起腦力激蕩,我從客戶角度思考,他們從經營角度考慮。我家里做酒的生意,知道客戶希望一是便宜,二是方便、計劃 靈活。我們把捆綁銷售細化,提出‘學習 超市’概念,‘學習卡’模式就這樣誕生了。”
2003年6月,劉松琳從家鄉小鎮的首富——他父親那里借了100萬元,聚成正式成立,最初的辦公地是深圳深南東路新聞大廈。他擔任董事長負責財務與管理;羅恩與周嶸則以技術入股,負責運營和銷售。1個多月后,陳永亮加入任總裁。
那時國內管理學習 市場還處于“一二三”的階段:一個老師,兩個助理,三臺電話就開始做學習 公司,但收費昂貴,每堂課都要3000元多甚至上萬元。
聚成“學習卡”定價10800元,一次性賣給企業客戶,里面打包了一年的課程。其間,這家企業的老板、員工都可以來聽課,每人每次300-500元,好像預存在美容館、健身房會員卡的錢,去一次劃一次;卡的有效期一年,有效期內可以退。
從幾十人擴張到現在的3000多人,聚成員工中始終有80%是銷售人員。他們的銷售能力異常生猛:2007年以前沒底薪,打電話約客戶自己掏錢,見客戶給資料費用自理,收入是賣出學習卡后的傭金和與客戶刷卡率掛鉤的獎金,最高提成比例20%以上。2009年,其集團業務冠軍年終獎是一輛豐田。
創業至今7載,聚成從沒做過廣告,6萬家會員企業都是銷售員一個一個拉回來的??偛藐愑懒潦沁@支銷售隊伍的打造者。他認為,做企業第一要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第二是勇敢面對客戶,厚臉皮低姿態,所向披靡;第三要把口號和使命落到實處。
和君咨詢把聚成的商業模式總結為“配電盤模式”,接近國美蘇寧的角色,都是上游整合資源,下游整合客戶,中間用一個平臺把上下游配起來。“由于聚成把控了相當多的師資資源,別人想同樣占有難度很大。另外,聚成的‘學習卡’模式非常成熟,別人想簡單模仿并超越非常難。”和君咨詢合伙人易陽春說。
在劉松琳看來,跟傳統的學習 模式如清華、 北大 、長江、中歐等有資本有品牌相比,聚成在早期沒資本沒品牌,只能盡量建渠道整合資源。與很多傳統學習 公司以代理為主不同,聚成所有分支機構都是直營。
“最早有幾家代理,但為長遠發展我們通過股權置換或現金回購方式,全部收回來了。”劉松琳說,聚成大的戰略是以自主研發學習 為主,一定要能上傳下達,上行下效。目前,聚成在全國已有60多家分支機構,還會進一步往二三線城市擴張。
1億資金用于研發和服務如今其近300名在職、兼職講師中,約1/3是從內部員工培養起來的,側重講自己研發的課程
7年前,劉松琳以一個學生的身份進入企業管理學習 行業,如今已成“首席學習顧問”。他自費上了400多堂課,幾乎每年一個學習重點:2003年 人力資源 ,2004年財務,2005領導力,2006年 國學 ,2007年 資本運營 ……他一邊學,一邊深入學習 市場。
劉松琳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聚成第一個五年戰略“建渠道開疆拓土”為競爭對手設置了第一道門檻,第二個五年戰略“加大產品研發、深挖服務”要為對手設更高的門檻。去年,聚成已跟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山大學合作,成立國學與企業管理研究中心。
近兩年,聚成逐漸改變依賴“學習卡”單一業務線條的局面,增加了高端精品班、國學與企業管理 研修班 、在線商學院、、 企業內訓 等產品。2009年5.8億元收入中,“學習卡”和企業內訓、精品班貢獻了60%,華商書院針對企業家的高端國學學習 占25%,華企在線商學院占15%。
聚成的一大棘手問題是,過去6年利潤率只有10%,遠低于同行30%-40%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海安凌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安林認為,雖然聚成是一個不錯的公司,但并不代表其在企業管理學習 方面就無懈可擊。聚成的課程很多,涉及面很廣,很難做到精專,而市場也需要一些精專的學習 。
這個問題劉松琳本人也意識到了:高昂的大師出場費吃掉了聚成大部分利潤。在提高 執行力 的同時,一切為學習讓路。如今其近300名在職、兼職講師中,約1/3是從內部員工培養起來的,側重講自己研發的課程。
“我們自主研發的課程,比如高端的‘領袖之道’等等,已經開始得到市場認可。小肥羊總裁盧文兵等明星企業家,也來聚成上課;華商書院,體量在200-300億的企業好多個,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劉松琳說,“但目前最大的挑戰還是研發。”
這次拿到近1個億風投資金,聚成首先就是做研發,規劃引進200多個研發人才,并著力客戶系統的建設,及在線業務的硬件和軟件投入。目前,聚成數萬家會員企業遍布全國,它不斷做數據調研,了解最適合中國企業成長的路徑是什么,商業模式是什么,生命規律是什么?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細分深耕,提供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和不同類型的自主品牌學習 課程。”劉松琳說,另外還要提升網絡渠道,目前已經在和美國最大的在線教育學習 集團阿波羅談合作。“在線業務是聚成現在的種子業務、未來的增值業務,會長成參天大樹。”
風投資金的另一大用武之地,就是采購或并購國際上先進的學習 課程和公司。比如,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管理課程,全亞洲通用;德國的精致化管理,中國企業都很受用。“聚成會兼收并蓄,把全球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武器都會整合自己的平臺上。
“長期戰略中,中小企業融資、管理軟件等等都是核心。但10年之內我們只做一件事,把學習 做到精益求精。”劉松琳篤定地說,學習 、內訓和咨詢,是聚成未來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方式。咨詢是診斷似的,通過望聞問切,給企業出藥方,抓藥。
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50%以上都有外包機構進行學習 。而國內的企業學習 市場,也相當龐大:有1100萬家企業法人,其中98%是中小企業。早在2007年,新東方總裁余敏洪就表示,企業管理學習 市場至少有500億規模,每年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
劉松琳少年老成,野心很大。他希望把聚成打造成為企管學習
行業的標桿,并帶動整個行業的規范化發展。為了這個目標,他曾上下求索,也迷茫困惑過。“世界500強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
上市
公司,聚成要規范,上市可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