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總部位于上海,為諸多500強企業提供工作餐。2004年初登陸香港聯交所,年度盈利近8000萬元,四年后,2008年度盈利已達4.2億元,增長速度傲視整個行業,業內甚至將它看作內地最大的送餐服務供貨商。然而這樣一個曾經被很多人認為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卻意外猝死,這家公司就是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記)。
每經記者 陶斯然 實習生 徐冰玉 發自上海
賭局注定成王敗寇!
總部位于上海,為諸多500強企業提供工作餐。2004年初登陸香港聯交所,年度盈利近8000萬元,四年后,2008年度盈利已達4.2億元,增長速度傲視整個行業,業內甚至將它看作內地最大的送餐服務供貨商。然而這樣一個曾經被很多人認為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卻意外猝死,這家公司就是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記)。
值得玩味的是福記的掌門人名叫“魏東”,在中國 資本市場 ,這個名字或許注定要被銘記!
2009年10月7日福記食品停牌,并于10月20日宣布進入臨時清盤程序。德勤企業重組服務合伙人黎嘉恩、楊磊明及主管何熹達獲香港高院委任為福記食品的臨時清盤人。
現在,福記的去向正在成為焦點,然而教訓似乎被人忽視了。
沉浮史
“天才賭徒”終陷四面楚歌
每經記者 陶斯然 實習生 徐冰玉發自上海
2010年3月15日下午兩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位于浦東新區寶安大廈的福記酒樓,門口的紅板宣告著一對新人剛剛在此舉辦婚禮。兩位前臺小姐中,一個在打著電話,另一個正百無聊賴地翻著一本時裝雜志。當記者向他們詢問福記被清盤事宜時,“我們這里每日 都正常營業,生意也沒有變化。”前臺小姐看了看記者,懶懶地說。
一切似乎安然無恙。福記,這家集合了酒樓經營、送餐服務、方便食品生產三大業務的餐飲大王,業務經營仍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可是在 金融市場 ,福記早已是一片頹態,昔日的投資者為之唏噓。香港交易所里,曾經上揚至33港元的福記股票(1175,HK)已經以7.68港元的價格停盤5個月。2009年10月,福記突然宣稱,來自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正在對福記進行清盤。
隨后至今,中糧、譚魚頭等食品大鱷,競相出價爭奪福記。
魏東的發家史
當下,最悲情還是公司的董事長魏東,這個在十年前從一家小飯店起家,短短五年使福記在香港成功上市,個人身價位列2006胡潤百富榜第73名的神話人物,此刻卻只能沉默地任由自己的產業被他人搶奪。
拒絕了所有媒體采訪的魏東,或許正在黯然神傷“這究竟是為什么?”
“魏東是一名精明的天才賭徒。”一位長期觀察福記的人士曾如此評價其創始人魏東。
主修稅務,畢業自江西財經大學的魏東早年并未過多地展現他的經商天賦,自1990年開始,他在南通市國家稅務局做了8年的公務員,然后突然下海。1998年,魏東東拼西湊,依靠銀行貸款200萬元,在南通開了一家餐館。
他并非無備而來。他將公務員那套嚴謹的制度搬進了餐館里,設立了完整的管理模式,下設總經理、技術總監等職務,并將職能明確分工;同時, 營銷 上對菜單并不限制,盡一切可能滿足客人需求,最大程度上吸引客源。
那還是創業的“洪荒”階段,所謂的創業者罕有管理的概念,魏東如此細致的管理又何愁不能成功?1999年餐館的收益近千萬,經商天賦首次嶄露頭角;2000年,魏東乘勝追擊,收購了蘇州的兩家餐館,開辦了蘇州新區福記好世界餐廳。毋庸置疑,他依舊是大勝而歸。2000年5月,公司增資至800萬元,正式以“福記”品牌經營。
偏安江蘇一隅已經不能滿足魏東,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進軍長三角地區的核心——上海。2001年,魏東32歲,他來到上海浦東,開辦酒樓。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更是精明商人的天堂。有著良好商業嗅覺的魏東迅速看到了一個潛力更為巨大市場——在那時,上海的張江、外高橋、金橋等幾個工業園區剛剛興起,由于園區大多遠離市中心且大部分公司都未設食堂,職員的就餐就成為一大難題。
魏東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送外賣。
即使現在回頭來看,不得不說,主攻中高檔餐館的魏東,去做最低級的外賣送餐,這是一個多么艱難的決定。事后,有管理學家分析,以中國的產業工人數計算,工業配餐市場至少有4000億元,餐飲配送潛力巨大。
魏東的轉型,正是時候。
2002年,魏東正式進軍餐飲配送行業,并以他的管理天才,推出了日后被業界頂禮膜拜的流程化 “教科書”——福記垂直化模式。魏東將送餐流程自上到下,分為中央采購、開封及用料分配、清洗、切割、腌泡、半加工產品,以及由中餐館、送餐、方便食品組成的營銷終端。
魏東的“福記垂直化模式”到底強到了什么樣的程度?據當時一些考察福記的風投回憶,當初福記一個終端點只有40人,卻可實現日送餐2萬份的工作量。其人力成本僅占收入的5%,而其他競爭對手在30%以上!令人嘆服!
就這樣,福記,這艘魏東精心打造的餐飲巨輪終于駛上了快速發展的航程。
2003年,在進軍餐飲、進軍快餐之后,魏東開始人生中的第三次重要賭博——上市。2003年初起,魏東就通過向國際投行貸款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公司,并通過多次貸款和收購于2004年將整個福記的核心資本并入自己的旗下。
2004年12月,代號1175的福記食品服務在香港主板上市,集資凈額約達2.88億港元。魏東成功了。
急轉直下
2004年底,初登資本市場的福記每日 可以生產10萬份左右的盒飯,不過,魏東的野心遠不止這么一點,他的目標是超過100萬的日生產、配送量。同時,為了控制整個流程,魏東的福記還要進入上游采購和加工市場。
要達這些目標,魏東需要錢,上市所募得的資金,遠遠達不到他的要求。2005年,魏東瞄上了可轉換公司債券(ConvertibleBond,以下簡稱CB)。
何謂可轉債?投資界人士常常戲稱,可轉債對投資者而言是保證本金的股票。它兼具了股票和債券兩者的屬性,結合了股票的長期增長潛力和債券所具有的安全和收益固定的優勢。其持有人可以選擇持有債券到期,獲取公司還本付息;也可以選擇在約定的時間內轉換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資本增值。通常來講,當公司股價上漲,投資者對企業前景看好時,就會選擇將債權轉為股權,獲取更大收益。
相比于銀行貸款,可轉債的融資成本更低。以2007年11月,簽訂的三年期零息可轉債為例,這份債券的換股價為32.825港元,如未換股,應以本金107.34%贖回,利息率僅為7.34%。而在人民銀行的網站上,2007年9月15日和12月21日的一至三年(含三年)貸款利率分別為9.47%和9.56%,高過可轉債。
2005年10月,距福記上市還不到一年,福記發行6.2億港元的CB,換股價定為10.25港元。2006年3月底,福記的年營業額上升75.2%至7.97億元,送餐服務營業額達5.55億元,其股價也一路飆升至近20港元,成為當年港股市場漲勢最好的股票之一,魏東夫婦,也以35億人民幣的身家,位列2006年胡潤百富榜第73位,與百度李彥宏并列。
2006年和2007年,他又相繼通過投行簽訂了兩筆CB,金額也提高到10億港元和15億港元 (換股價定為32.825元,比當時的股價高出32%)。
可是,金融市場并非如此簡單,金融工具的使用可能帶來的流動性風險,悄然潛伏下來。
2006年當年,盡管公司的業績突飛猛進,但其利潤也僅2.5億港元,也就是說,如果2009年11月福記的股價不能達到雙方合同約定的17.18港元,福記就要償還近10億元的債務。
如此巨大的債務,應該怎么償還?可是2007年,股市正是一片欣欣向榮,福記的業績也是一片向好,魏東正急著用募集的資金四處投資,哪里會關心潛伏的債務風險呢?
脫韁的風險
如果說第一筆CB合同還算成功,那么第二筆10億港元的CB合同,則讓市場不大不小地吃驚了一下。2006年11月,在上筆CB發行僅僅一年,福記與瑞銀訂立三年到期的第二筆CB,總價值達10億港元,而2006年當年,盡管公司的業績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其利潤也僅2.5億港元,也就是說,如果2009年11月福記的股價不能達到雙方合同約定的17.18港元,福記就要償還近10億港元的債務。
拿著籌來的錢,整個2007年,福記公司雖呈現爆炸式的發展狀態,然而,此時的福記,其實已經走到了懸崖邊。
2007年底,福記的年報揭曉,其年度盈利已經達到3.4億元,不過,仔細閱讀其財務報表,就會發現,當年經營業務所得現金金額為4.8億元,但其投資所用現金凈額卻已達11.4億元,如果剔除可轉債所帶來的融資收入,福記的流動資金將出現巨大虧空。
2007年10月,上一筆10億港元的CB發行還不到一年,福記就又瘋狂地發行了15億港元的CB,不僅其約定的換股價高達32.83港元,期限也僅僅只有3年。每年凈利潤僅4億元左右的福記,面臨著3年內陸續到期近25億港元的債務風險。
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推倒多米諾骨牌的最后一擊。
2008年整個股市大幅下挫。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港股全面下挫,福記從最高時的近29.20港元跌至最低時的2.27港元,換股無望,25億港元的債務壓力滾滾壓來。
2008年底,福記曝出財務報表造假傳聞, 財務總監 突然宣布辭職。整個福記,由于缺乏適度的權利制衡機制以及基本的風險管理體系,一下子變得岌岌可危。
自福記股價下跌,面臨或將償還債券本息的風險之時,當年幫助福記簽訂CB合同的摩根大通大幅減持所有的福記股票。
福記股票最終一路狂瀉,而后“猝死”。
在2009年福記宣布清算之后,曾有財經人士如此評論,“如若當初福記不采納CB這樣的激進手段,而是穩扎穩打發展,又怎會到今日這個地步。”
收購戰
眾大佬火拼 誰是“真命天子”
每經記者 李凌霞 發自深圳
福記食品,這家曾經輝煌的企業深陷債務漩渦,另一方面,它的清盤,也令這家國內送餐連鎖企業龍頭旗下的資產及其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受到不少同行的垂涎。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已然開打。
爭奪對手
譚魚頭與真功夫的火拼
有觀點認為,福記的經營模式以及旗下生產線及房產等,都是十分優質的資產。另外,作為國內相對老牌的餐飲類上市企業,福記食品多年的上市地位更是不可多得。
事實上,在福記食品宣布清盤后不久,就已經有不少企業和資產開始瞄上了這塊“肥肉”。內地連鎖餐飲的擬上市公司中的譚魚頭及真功夫則更是期望能夠通過收購福記食品而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
真功夫及譚魚頭近年來在內地的發展都十分迅速。真功夫1994年誕生于東莞長安,是國內米飯快餐連鎖龍頭,目前在全國已發展了346家直營餐廳。而譚魚頭則是內地最大的火鍋連鎖店之一,發源于成都,目前經營著約170間分店。
同時,該兩公司一直就將上市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其中,真功夫2007年曾獲得今日資本及聯動兩家風投高達3億元的投資,計劃在2011年前完成上市計劃。而譚魚頭則早在2001年,就于香港注冊了公司,以方便公司通過香港,達到與資本市場融合的目的。
真功夫及譚魚頭這兩大實力強勁的財團參與競購,令福記食品的爭奪戰變得緊張起來。盡管雙方均未明確透露具體的收購作價,但據香港媒體的報道,雙方在為爭奪福記暗地所做的努力十分激烈。其中黃英豪表示,會考慮再收購福記的一些廠房資產,并將預計的收購價格提高。而另一財團代表之一蔡朝暉則表示,正爭取得到福記債權人的支持,擬在重組協議中,將債權人可獲得的股權比例提升至10%以上。
據悉,譚魚頭財團此前計劃,收購目標主要為福記食品的上市地位以及部分餐廳業務。而真功夫財團的計劃則是將福記食品的全部資產全盤拿下。
爭奪方式
實業大佬傍上資本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真功夫還是譚魚頭,他們想要通過“借殼上市”的目的都并非依靠自己“單打獨斗”。擅長實業的蔡達標和譚長安,在收購福記食品這件事情上,都選擇了一位或多位在香港資本市場上頗有經驗的資本高手作為合作伙伴。
與真功夫蔡達標達成收購同盟的蔡朝暉,目前是天行國際的第二大股東,并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職務,對天行國際的持股比例約為29%,而天行國際的主營業務就是從事證券及貿易等。蔡朝暉的簡歷顯示,在過去蔡朝暉曾擔任過東方銀座行政總裁的職位,并曾在東泰證券及新鴻基證券等金融機構工作過,對資本市場十分熟悉。
就收購福記食品,真功夫財團顯得十分高調。該財團特地在香港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對外表示,三方的聯合是集結了資金、 財務管理 、 企業管理 ,以及中國餐飲業的運營經驗等多方面的優勢。也是希望能為福記的現有客戶、員工、債權人、股東及可轉換債券持有人達成最為有利的方案,也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而作為“收購緋聞”的另一方,譚魚頭則聯合同樣在香港資本市場經驗豐富的黃英豪。據譚長安向媒體透露,他與黃英豪早就相識,并且私交很好。而黃英豪近年來在香港資本市場可謂風生水起,2008年他收購海域化工(02882,HK),后將其更名為香港資源,并在之后引入李兆基等著名富豪為投資者。2009年,香港資源通過收購,還將在清盤程序的金至尊(00870,HK)收歸旗下。
如果說譚長安在餐飲經營方面經驗豐富,那么在 資本運營 方面,黃英豪則無疑具備更大的優勢。另外,香港美心集團對于福記食品旗下部分資產十分感興趣,而單個力量的收購又太薄弱,所以最終多方的利益促成了他們組成財團競購福記。
爭奪謎局
神秘國企半路殺出
真功夫及譚魚頭兩家企業參與競購被外界認為目的是 “借殼上市”,同時也被視為收購中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但令大家都始料未及的是,福記食品收購案在收購的最后階段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3月8日,譚魚頭、真功夫相繼宣布競購失敗。同時,市場傳出中糧半路殺出。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聯系到了中糧控股(00606,HK)。對于上述收購傳聞,該公司投資者關系部負責人向記者予以否認。
另外,還有報道稱,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參加“兩會”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中糧集團并沒有參與競購福記食品。他稱“不可能有收購我不知道的,不會的。”
盡管中糧控股和中糧集團均以“否定”的態度回應記者的詢問,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中糧集團通過旗下的其他公司完成對福記的收購。
如果不是中糧,那么這家神秘的國有企業到底是誰?或許,就在近期,答案即將揭曉。
□福記教訓
十年前,而立之年的魏東下海經商,歷經千辛萬苦,創造了創業五年即上市的神話;而這個潛力巨大,目標成為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卻又在短短五年內,如流星一般,在發出耀眼光芒后,暗淡墜落。
福記的倒下,又有什么教訓?
“福記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民營企業,主營業務也還算經營得不錯,而問題出在資金上。福記在資金借貸方面,對股市的預期過于良好,在流動性管理上沒有很好地控制風險,所以在金融危機到來、股市大幅下挫的情況下,出現了資金斷裂。”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釗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這樣評價到。
“為什么中國的民營企業老是長不大,資本金擴大到一定限度,市場份額達到一定程度后,往往會遇到發展的瓶頸。像福記在創業初期成長也是非常迅速,帶有很強的冒進性。這可能使它在上市后的融資里也延續這樣一種風格。”
“但從這個企業的案例上看,恐怕還有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首先,福記總計超過30億港元的零息可轉債債券,是通過境外的金融機構渠道募集的。這么大的資金在內地是較難獲得的。如果一開始,他可以從內地銀行獲得長期貸款進行生產性建設,或者內地的金融機構能夠給予他較為低息的貸款,以償還借債度過危機,福記應該可以避免清盤結算的命運了。所以,內地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扶持,還是需要加強的。”
“進一步看,2007年前后,我們在資本市場看到了一個長期的所謂牛市。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可能比較熱衷于進行資本運營 ,將自己的很多資金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金融市場上去,因為收益更高。其實這種經營理念是有些問題的,資本市場本身的不穩定,企業的投機性經營動機,這些對于民營企業乃至是整個企業界的發展會帶來很多弊端。”
現在福記賣殼正在進入收官階段,不知魏東作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