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不斷深化,中國社會大轉型和國內經濟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我國銀行業發展會受到什么影響?
目前中國銀行業在資本實力、資產質量等方面已處國際先進水平, 經營管理 能力和風險控制水平也有長足進步,中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將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在實現“中國夢”偉大歷史征程中將面臨重要戰略機遇,但同時也將迎接巨大挑戰。
一、資產證券化大發展,金融創新不斷深化
目前我國銀行業機構的發展陷入了一個“怪圈”:絕大部分機構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在現有資本基礎上,不斷擴大存貸款規模,導致風險資產很快超過資本支撐能力。
上市 銀行年年增發、再融資或者發行資本性債券,未上市的機構每年或隔年的重要任務也是增資擴股,銀行股東不堪“需索”重負。合格投資者普遍覺得這種經營模式不可持續,但在市場壓力下又不得不進入“惡性循環”,一定程度上形成對銀行業投資的“厭惡”。
這種情況下出現了銀行業股東準入門檻降低的現象,致使銀行業利益主體更加多元而復雜,非“專業”投資者的過多進入容易產生對銀行業經營標準的引導“跑偏”,銀行業發展方向上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事實上,由于銀行業服務于社會經濟所有行業,長期看銀行業發展速度應與經濟發展速度基本一致,通俗說就是銀行業總資產增長速度應與GDP增長速度相仿。
但近年來的現實卻是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速度多年來均在20%左右(不包括“影子”銀行規模),大大高于9%左右的GDP增長速度,積累了較多的“泡沫”。因此,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優化成為當今中國金融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解決經濟困難的首要問題。
資產證券化是銀行業“去杠桿”的重要手段,也是有序提高銀行業競爭力的合理步驟,還是完善 金融市場 產品體系的重要工作內容,同時又是較多金融創新過程的必要環節,并且是券商創新業務重要組成部分,需大力發展,當然也需要加強監管。
隨著國際資本回流、國內資金外投;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我國銀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社會轉型和產業升級的不斷深化;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的迅速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將不斷深化,銀行業與證券業、保險業以及 風險投資 等行業的合作也日益加強。金融產品的豐富程度和人民群眾的金融服務滿意度將有較大提高,銀行業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將不斷提升,金融監管的復雜程度和協調難度也將大大提高。
二、銀行業面臨大整合,并購重組風生水起
當前我國經濟雖然不會再延續高速發展態勢,但長期平穩發展的社會基礎還比較牢固;經濟轉型升級已提上議事日程,堅持下去必有建樹;城鎮化發展將帶來較好的機會;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老百姓的“高儲蓄率”是經濟發展的“磐石”,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過程中。
雖然機遇仍在,但銀行業生存發展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巨大:一是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出口增速回落的同時伴隨著國際資本回流和國內資本國際化的現象。
二是我國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氣候尚需時日。
三是消費需求在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很難有更大提升。
四是財政增收困難較大,政府投資能力受到限制。
五是企業經營狀況不佳,銀行業面臨信用風險增大的困難。
六是利率市場化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
七是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得金融脫媒日益成為趨勢。
八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及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快速吞食銀行業務。
九是成本剛性上漲,銀行業盈利能力存在下降趨勢。
十是競爭的加劇壓縮了銀行業生存空間。
今年年末以后,因經濟發展困難、資金鏈出現問題而引發的企業信用風險將陸續顯現,風險的傳導將由東向西,從沿海到內陸,銀行業經營將面臨極大壓力,我國經濟運行將受較大影響,經濟下滑的程度將較大,持續時間也可能比較長。未來3-5年以至更長一段時間,將有一些銀行業機構步入虧損乃至破產的境地,我國銀行業將進入新一輪整合期,銀行業并購重組將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在這一過程中,以銀行為核心的全牌照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將越來越成為發展趨勢。當前以企業實體(尤其是央企集團)、資產管理公司、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團也將逐步轉為以銀行為核心,并且金融控股集團的牌照將越來越齊全: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投資公司、財富管理機構、產品交易所、產權交易所、電子商務金融平臺等, 金融資本 與實業資本的融合將越來越深入,金融“航母”將越來越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力量。
三、市場主體日益復雜,民營銀行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的作用越發重要,社會各界參與金融的意識也日益高漲。各種類型的投資機構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如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產業基金機構等;各種類型的金融服務機構也快速發展,如票據融資、財富管理、專業學習 、金融產品交易所、產權交易所機構等;此外,互聯網金融等新的金融業態也對傳統銀行業和社會形成巨大沖擊。新變化、新形勢、新要求需要金融體系有新突破、建立新的金融生態、制定新的“游戲”規則。
當前金融體系下,市場主體已經十分復雜,所代表的社會層面和經濟利益也盤根錯節。但也不難發現,盡管以民生銀行、浙江泰隆銀行等為代表的“民營銀行”發展非常迅速,目前金融體系下金融主體尤其是銀行業從根子上還存在“泛國有化”傾向:主要體現在管理“官僚化”、運行“行政化”、地方政府參股、投靠央企發展等,這是由我國社會和經濟運行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這一現實所決定的。
這種情況優勢十分明顯:政府信用支撐,決策比較高效,規模迅速膨脹。但弊病也很突出:資源配置失靈,嚴重浪費和極度短缺并存,影響社會經濟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市場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務滿意度低;銀行業規模擴張過快,管理不相匹配;政府信用過度,債務龐大,潛藏巨大風險。
在政府轉變職能,放寬各項管制的背景下,民營銀行對解決這些弊端有著天然的優勢。我們應該看到,民營銀行發展的早期很可能存在目光短淺、人才短缺、管理短板等劣勢,所以加強監管勢在必行。但在專業 金融投資 機構飛速發展的今天,民營機構一定會充分發揮決策高效、機制靈活、激勵到位的優勢,迅速實現較快發展和較佳業績。并且從利益趨向看,民營機構的發展與監管要求指向更加一致,監管部門對非官方主體的懲治措施和處罰要求更容易不折不扣地被執行,民營機構的良好發展更有可能幫助解決好“監管扭曲”的問題。
中國金融現行運行體系對我國變革 開放30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但也逐步暴露出與發展的現實有較多的不適應。可以想象,民營銀行的發展、民營體系的建立和全面推進,對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和諧社會生態,健全“游戲”規則,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也更符合新時代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