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兵過去一直做資本工作,最早在證券公司做企業 上市 ,后來轉為做實業。他先是進入了蒙牛,蒙牛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2008年賣給了中糧。從蒙牛出來之后,盧文兵加入了小肥羊。小肥羊1999年成立,2008年上市,2012年賣給了國際巨頭百勝餐飲集團。一路走來,蒙牛和小肥羊都是得益于資本運營。
本文根據盧文兵口述寫成。
我過去一直做資本工作,最早在證券公司做企業上市,后來轉為做實業。我先是進入了蒙牛,蒙牛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2008年賣給了中糧。從蒙牛出來之后,我加入了小肥羊。小肥羊1999年成立,2008年上市,2012年賣給了國際巨頭百勝餐飲集團。一路走來,蒙牛和小肥羊都是得益于資本運營。
小肥羊創始人 盧文兵
千萬別碰民間借貸
我以前從事的是餐飲行業。小肥羊算上加盟店的收入有六七十億,這個規模在內地餐飲業里排名第一。但在人口只有700萬的香港,一個未上市的餐飲公司年 銷售 額也可以有這么大。除這家公司外,香港還有幾家年銷售額幾十億元的大型餐飲集團。為什么香港餐飲業的集中度如此之高,而內地餐飲業的集中度如此之低?
這是因為中國的餐飲業習慣自我積累,掙點錢,開一家店,掙點錢,再開一家店;10年開了10家店,20年開了20家店。這也是中國很多民營企業的慣常之路,但香港的公司不是。以美星為例,它和一家 房地產 公司合作,每當有樓盤開業的時候,美星餐飲就跟著進駐,所以它發展得很快。另外幾家,則是通過上市保持了很好的發展。而本土自我積累型的企業發展太慢,想要快速發展,就需要借助外部的資金與力量。
傳統民營企業借助外部資金時有兩條路:一是銀行貸款;二是民間借貸。但這兩條路都很難走。
小肥羊曾經找過銀行貸款。2004年底,小肥羊要囤積來年秋天前的羊肉,于是找銀行貸款。銀行要抵押物,我們沒有,銀行讓我們找擔保公司,擔保公司也要抵押物,因此無法貸款。
我找到小肥羊的開戶銀行——包頭商業銀行,它了解我們的現金流。我說,你們要是給我們貸款3000萬元,以后就長期合作,小肥羊明年年初增資擴股,會增加大量資本金,這次要是貸不了,以后就不合作了。銀行內部協商后,又做了上級領導的說服工作,最后批了這筆3000萬的貸款,但是利率要上浮70%。
第二年小肥羊增資擴股一億元,我兌現了承諾,將這筆錢存在了包商銀行。2006年后,又進來兩億元資本金,我們手頭有了三億元現金,不需要貸款了。可這個時候,銀行卻希望我們貸款,還給出了很優惠的政策,利率下浮30%。
再后來,我投資了一家馬鈴薯企業,貸款利率也要上浮,有些銀行還要求繳納50萬元的信用費。這對民營企業非常不公平,還沒貸款,就要先交信用費。銀行拿信用費干嗎呢?整利潤!一個企業50萬元,二十個企業就是1000萬元,銀行業績一下子增加了,但民營企業的資金成本就高了。
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喜歡銀行,但是銀行不喜歡民營企業。中國的銀行貸款結構有問題,民營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是小微企業,基本上貸不上款。小肥羊現金流特別大,在國外貸款是沒問題的,而在中國貸款要看資產規模,哪怕是一堆沒用的資產也行。
當前,中國的金融利率還是受管制的,這使得民間借貸大量存在。去年內蒙古發生了好幾起高額利息的民間融資,其中包頭有兩三起,我的一個朋友把5.7億元借給高利貸,一年當中變成零,都沒了。不僅在內蒙,在長三角、珠三角也出現了很多中小企業主跑路的情況。
民間借貸通常二分、三分利,一年就要20%、30%的收益。在中國,很少有行業能達到這個收益,做實業基本上不可能靠民間借貸賺錢,所以企業最好別走向民間借貸,一旦走向民間借貸,離死就不遠了。
從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
那么,民營企業如何打破靠銀行貸款、民間借貸的傳統融資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是從銀行的間接融資轉向 私募 的直接融資。未來,中小民營企業私募融資的比例將顯著提升。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金融“國十條”,其中一條是放寬 創業板 的上市條件。此外,今年國家有一個很大的政策變化,就是搞場外交易,比如中關村、天津泰達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交易平臺等。場外交易市場、新三板上市交易規模都在擴大,甚至內蒙古最近也在籌辦一家股權交易所。小微企業的未來融資將從民間貸款、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已經有成熟的模式,先是天使投資,之后是VC投資,最后是上市。
直接融資有幾個好處:一是引資;二是引智,吸引好的團隊;三是定方向。一家企業被風投投資后,企業就變成毛驢,風投變成趕驢人,每日 拿著鞭子讓企業快跑。企業如果不引進風投,自己慢慢發展,弄多大算多大;一旦引進風投,它跟你對賭,你發展慢了,就得多給風投股份。企業有了外力的督促,就會發展得更快。
在直接融資之前,你要想好自己是否真想做大。我接觸過很多民企老板,有的老板沒有很大的胸懷,覺得一年賺一兩百萬挺好,有車、有房、能出國旅游,沒必要搞大。事實上,不同的發展模式取決于老板的價值觀,如果覺得企業不大、自己經營也蠻好,那就不要苛求自己。一些企業上市后,社會壓力很大,有點問題就被媒體炒得很厲害,創始人睡不著覺,頂著壓力忙公關,各種事兒很多。中國民營企業環境不好,大家必須理解這點。
如果你決定了融資,選擇做大及上市之路,那么就要從現在開始規范,不規范會有很大風險。中國的政策環境越來越要求規范,如財務規范、稅務規范等。不難發現,現在上市越來越難,想在銷售利潤方面做點文章,幾乎沒有可能性。有家企業為了早一年上市,想去補繳之前一年的稅。我勸那個老板千萬不要這么干,一旦你去補稅了,就證明你之前偷稅漏稅了,稅務局據此處罰就更麻煩了。
另外,直接融資進入后,會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我原來在內蒙古體改委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時候,當地國有企業大量破產,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們調研后發現,當時國家沒給企業投入多少錢,所有資本都靠銀行貸款,企業實際上都是在給銀行打工。與此對應的例子是京東商城,它一開始就虧損,虧損了很多年,如果從銀行拿錢,后續虧損還不上貸款,資金鏈很可能就斷了,但它是從 資本市場 拿錢,一輪輪拿,虧得起。所以,企業要注意資本結構,比如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的比例。傳統民營企業都希望固定資產多些,習慣于先弄一塊地,然后蓋一棟房子,再添點設備。這個理念是好的,但像耐克、阿迪達斯這種企業,幾乎沒有固定資產,包袱特別小,賺錢特別靈活。
一些企業沒有處理好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的關系,把流動資產貸款用做固定資產投資,也就是短貸長用,這種做法風險很大,一旦后續無法再從銀行貸款,資金就循環不起來,就會出問題。
投資人關心什么
私募融資之后,投資人關心什么?一是團隊,二是 商業模式 ,三是核心競爭力。
加入小肥羊前,我曾在蒙牛工作。很多人以為,蒙牛是一家固定資產很大的企業。但實際上,蒙牛早期的工廠土地基本是政府白給的,廠房也是靠政府補貼建的,生產設備則是靠融資租賃,每年利樂包達到一定耗用量,幾年以后設備就歸蒙牛所有。這樣一來,土地、廠房、設備都有了,蒙牛只要投入些流動資金就行,而它有時還向政府要流動資金,基本上屬于輕資產公司。此外,蒙牛的奶牛是老百姓養的,各地經銷商都是打多少錢發多少貨,不賒欠一分錢貨款,這樣奶源和渠道問題也解決了。
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商業模式。當年蒙牛沒錢,只能利用社會資源。一個企業商業模式設計得好,就可以占用上下游資金。采用經銷商制時,蒙牛給了經銷商很高的利潤率,在高利潤的刺激下,經銷商的投入越來越大,蒙牛銷售額也越來越大。隨后蒙牛調低利潤率,只有以前的一半甚至1/3,這意味經銷商要做出以前幾倍的量才能獲得同樣的收入,但此時經銷商已不可能放棄和蒙牛的合作,因為它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是為蒙牛做的。蒙牛的錢干嘛去了?都打廣告了。
三聚氰胺風波時,蒙牛沒有死,它不可能死。設想一下,有100萬奶農在為蒙牛服務,如果蒙牛死了,那奶牛怎么辦,奶農怎么辦?此外,還有無數經銷商、無數奶站,甚至運奶車等,蒙牛的鏈條上綁定著四五百億元的資產,政府只能保護蒙牛。
和蒙牛同城的另一家牛奶企業,最后因為商業模式不對垮了。在 營銷 上,蒙牛的策略是經銷商必須先打錢,然后蒙牛才發貨,賣得越多折扣越大,通過這個杠桿來調節經銷商。但那家牛奶企業不是,它是辦事處直銷制,在很多城市設立辦事處,辦事處去賣貨,最后貨放出去了,貨款卻難收回來。此外,這種模式需要大量資金,10個億的銷售額,至少有五六億元壓在渠道上,存貨占用了很多貨款。而蒙牛把產品賣給經銷商,每個經銷商都給蒙牛創造幾千萬元利潤。
在 供應鏈 外,生產、營銷、品牌建設等環節,都有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漢堡王和肯德基、麥當勞等公司的做法。漢堡王這家公司沒有一家直營店,只有一家加工廠,其他都是加盟店。每個加盟店需要一次性交納加盟費,之后每年再交品牌使用費,以及按照營業比例交廣告使用費,購買它的產品。漢堡王的總部干嗎呢?做漢堡。一個加工廠,對應無數的加工店,無數加工店每日 給加盟店配貨。
肯德基剛到中國的時候也是這樣,幾乎所有的店都是加盟店。后來肯德基做大了,才不斷地收回加盟店。麥當勞的加盟店很多,但做得也很好。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的一次性加盟費大約六百萬到八百萬元,每年再按比例收廣告所得費。這就是國外大公司的品牌魅力。河南有家餐飲企業,真正的直營店只有四五家,其他六七百家都是加盟店,做得非常好。加盟店通常一家收三五萬元加盟費,六七百家就有兩三千萬元,這個就是做資本運營。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有好的商業模式并不等于有好的盈利模式。有的企業商業模式很好,但是找不到盈利模式,這個也是不行的。以雙匯為例,雙匯在中國肉制品業中排名老大,在全球大約排前五六位。它的盈利模式靠賣肉嗎?不是!
2005年我曾去雙匯考察。雙匯產業布局非常好,飼料、養豬、屠宰、分割,之后豬肉進入超市便利店,豬蹄硬殼做藥,排骨做成骨膠原,還有各種火腿腸。我細看之后發現,雙匯的肉餡、里脊肉、排骨等都不賺錢,那什么賺錢?骨頭賺錢。骨頭被做成骨膠原,利潤率特別高。高到什么程度?百分之五十,而且沒有其他企業做,就雙匯一家。當時方便面企業的大骨湯都是從日本購買的,技術源于日本,雙匯引進這個技術后,享有了三年的高利潤期。除骨頭之外,雙匯火腿腸起初的利潤還可以,后來也不高了,那靠什么賺錢?靠火腿腸包裝膜。雙匯從日本引進了火腿腸的塑料薄膜,利潤也非常高,因為當時中國生產不了。
所以在商業模式中,首先要研究行業發展規律,確定哪段賺錢、哪段不賺錢。做企業不可能所有環節都賺錢。有些業務可以不賺錢,但是一定要有幾項賺錢的。你要找到盈利模式,找到賺錢的環節。
靠并購發展
以前,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通常有三種類型:一是自我積累型;二是外力推動型;三是并購發展型。現在,小微企業想做大,絕對不能單靠自我積累,必須靠外力推動。以近幾年發展很快的雙匯為例,它基本上把各個省的肉聯廠都收購了,成為中國最大的肉制品企業,集團銷售額達到500億元。
小肥羊發展也是靠并購。2004年底時,小肥羊有上百家加盟店,直營店只有16家;2010年底時,直營店從16家增加到240家,其中至少購買了五六十家加盟店,貢獻了很大的利潤。小肥羊收購加盟店時,給每家店三倍市盈率及一半裝修款,如果對方不賣,就取締對方到期后的加盟權。被收購的五六十家店,平均每家店增加一百萬元利潤,總共有五六千萬元,每股收益增加五毛。小肥羊賣給百盛時的市盈率是35倍,給加盟商三倍的市盈率,卻得到了30多倍的市盈率,增加了十倍,很劃算。就此而言,小肥羊的 資本運營 是并購發展的一個典型。
未來20年,中國企業面臨很大的并購機會,可以通過并購重組發展壯大,這不僅適合于上市公司,也適合未上市企業。現在很多大集團為什么發展這么快?絕對是靠并購,因為并購以后容易產生壟斷利潤。當前,大國企在并購,民營企業也在并購;并購既有同業的并購,也有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假設你的商業模式挺好,有融資能力,團隊也挺強,想上市怎么辦?收購三家到五家同行企業。
比如我投資的一家生物疫苗公司,現在銷售收入是一個億,利潤三四千萬元,如果我們在同行業找到一兩家企業,收購或是合并,兩年以后就可能上市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在產業鏈上下游做并購,比如疫苗是賣給養雞場、養豬場的,那我們就收購一個大的養雞場、養豬場。所以企業小不可怕,關鍵是看是否理解了并購的門道。
所以如果你想上市,就要先分析你所在的行業,如果你一輩子也做不進行業前100位,上市就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如果你是一家民營企業,在行業排名也比較靠前,怎么辦?賣給別人。就像朱新禮(匯源集團創始人)講的,做企業就像養兒子一樣,等長大了就像賣豬一樣。對于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只要你企業各方面做得好,利潤率也好,它肯定想買你。你可以讓對方付現金,也可以換股,這樣就能坐享股東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