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金融學理論有兩種方式:
1. DCF:現金流折現,多用在對企業未來盈利期望相對明確的公司和行業,沒有太多波動。具體執行是列舉出未來5年以上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在折現回當年,稍微講究一點的模型中會對未來若干年劃分為三個階段:起步期、告訴成長期、穩定期。但這些假設對于信息變化的時代已然不能完全適應。所以現金流折現方法的核心在于對假設背后商業邏輯的拿捏。可以說,沒有幾個那么“成功”的金融學者可以把這些假設定位的那么完美,在現實中,DCF越來越成為人們判斷公司價值的一個理論模型和認識方式,其現實意義遠小于學術意義。
2. PE(市盈率):簡單說就是挑同行的幾個公司求平均,優點:估值省事容易;主要缺點:大部分情況下企業不一定處于行業平均狀況,故而PE估值只能作為參考;另外對于新入行業,沒有可比性的企業根本不適用。
二. 現實版企業估值(偏向中國國情):
本人在光華的一位并購實戰教授說過這么一句話:公司的價值在商業買賣中是“砍”出來的,我個人更傾向于這個看法,原因有三:
1. 不同的計量方式會對企業價值產生不小的差異。如果非得在會計上較真,我們就說無形資產中的商譽、專利等因素,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對其價值內涵的理解就會千差萬別,比如一個中國政府背景的公司在本土和在美國市場的估值,這個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硅谷的文化里,技術、經營會是絕對的價值所在。
2. 從交易的角度看待企業價值,它遠不止企業的當前價值,還來自對未來的期望以及交易者對行業的熟悉程度甚至感性的興趣程度,例如讓一個珠寶商收購一個IT公司和收購一個鉆石公司,它對兩個公司的估值理解一定會和市場均值有很大差別,從絕大部分例證看,該珠寶商顯然對鉆石公司的了解和興趣遠大于IT公司,故而他給出的企業估值一定會偏離“均值”很多。
3. 對于 上市 公司,更容易理解,稍微超過股的人都明白做空和做多,就是一個對未來期望的買入和賣出導致對公司信心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