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以來,貨幣寬松,信貸擴張,社會融資規模節節攀高。據統計,去年我國全年社會融資規模15.8萬億元,比2011年多出了2.9萬億元。今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馬不停蹄地增長到2.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6倍。銀行、信托、券商等各路神仙長袖起舞,爭相著去滿足各類融資需求,雖然整體而言,實體經濟資金面緊張還在慣性地存續,但基于降息及存款準備金下調之預期,一些大型企業甚至已經放慢了融資的節奏,等待著更低的融資成本時機。而前兩年信貸緊縮、居高不下的融資成本,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流動性盛宴或將逆轉
潮水有漲有落,融資市場亦是如此,流動性之寬松,或將從峰值緩緩下行。全年看來,2013年融資市場的整體環境是“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預計社會融資總規模將達到16-17萬億元,其中貸款新增近8.5-9萬億元。但基于我國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加之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有效投資需求欠缺,通脹壓力將出現,流動性的寬松在幅度、時間兩個方面都將有限,預計二季度后,融資市場的寬松形態緩緩逆轉將成大概率事件。
近日,瑞銀也通過銀行信貸擴張度分析,指出信貸擴張勢頭難以持續,經濟反彈周期較淺,流動性的收緊可能源自政府加強對 “影子銀行”的監管等。事實上,近年我國企業融資需求有兩大主力,其一是 房地產 ,其二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而去年12月的“財預463號”文件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圍堵,以及近期“新國五條”對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已經隱現了流動性在結構、幅度上的調整。
于民企而言,2013年融資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一是上述寬松的流動性霧霾隱現將適度收緊,二是大型國企及地方融資平臺對民企融資的擠出效應還會長期存在。
民企融資要“快、全、準”
當下民企融資策略,關鍵在于三個字:“快、全、準”。
一要快。就是要快速出擊,抓住當前流動性寬松的機遇,開年之初銀行信貸擴張的沖動,券商基金經營范圍擴大搶占市場的契機,債券市場持續擴大的勢頭,融資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一季度能辦完的融資流程,不拖到二季度;上半年資金能到位,不拖到下半年。在銀行貸款上,哪怕暫時不需要提款,也應該先將授信額度早點批下來,及時續授信,能提高授信額度就全力去提高,將來市場風吹草動,要提款時,也不至于被動。
二要全。就是全面出擊,狡兔三窟,向銀行信貸、債券、信托、承兌匯票、委托貸款、股票、民間融資等融資市場多頭并進,建立與企業規模匹配的多渠道融資模式,提高直接融資占比,降低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要創新地去分享中國金融結構調整的紅利,在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中各類金融機構競爭加劇形勢下,尋找相對性價比高的金融服務。一定要看到,十年前企業融資的92%以上來自銀行貸款,而2012全年新增貸款8.2萬億元已只占到到社會融資規模總量的52%;今年1-2月份占比已在50%以下。依托銀行,但又不單一依賴銀行信貸,大型民企以此降低融資成本,中小企業以此增大融資規模。
三是準。就是有效出擊,綜合權衡融資規模、融資成本、融資與投資的期限匹配,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低速增長、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去產能化”加劇、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2013年,應特別重視融資的投資效益,畢竟當前基于負債支撐的資產擴張、債務經濟的風險在加大。要有效出擊,融資方式的選擇要結合企業規模大小、信用等級、行業經營等特點。銀行信貸依然一支獨大,因此,還是要繼續立足銀行貸款融資方式,加強與信貸客戶經理的信息及時交流。
2013年民企該向何處融資?
債權融資方面,規模較大信用等級較高財務規范的民企,可去最大化地拓展債券市場,無論是交易商協會的短融、中票、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還是證監會的公司債、中小企業 私募 債,相對而言,債券市場是企業融資的價格洼地,盡管當前民企在債券融資的總盤子中占比較低。
能承受較高資金成本的民企,信托、融資租賃、信用增進等均能有效擴大融資規模,但在這些價格差異較大的融資市場,要注意貨比三家。而對于更多的中小、小微民企,諸多商業銀行均近年均推出了面向小企業的產品,可多比較,多接觸,利用好抵押、擔保、多方聯保、商圈、小額信貸工廠等各銀行搶占市場的融資政策,滿足“短、平、快、急”之融資需求,畢竟,中小小微企業對融資價格相對不敏感,占銀行信貸比重已經從2011年2%上升到了2012年的近7%。
各類民間融資,在目前民企融資環境下,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補充。至于眼下熱鬧的資產證券化、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支持票據等創新產品,還是積極觀望為主。股權融資方面,2012年A股股權融資規模同比下降了43%,其中IPO融資同比下降63%,IPO的堰塞湖還沒打通,今年2月份,IPO個數和融資額再創新低,近869家企業排隊 上市 ,而本輪IPO財務核查到一季度末才結束自查,之后還有證監會的核查,至少在2013年,A股IPO堰塞湖得不到根本改善。
至于“新三板市場”以及區域股權轉讓的所謂“四板市場”,能滿足符合要求民企之融資需求,畢竟相對一段時期空間有限。
結語:
民企融資渠道增加了,但“玻璃門”和“彈簧門”依然存在。既然金融與實體經濟矛盾存在的原因,也有民企自身規范、信用、償債能力等原因。就民企個體而言,防范高負債和短債長用風險,規范公司治理和財務管理;提升市場競爭力,提高盈利能力和債務償付能力,重視信用評級,則將來無論債務融資還是股權融資,無論貸款、債券、信托,均可“狡兔三窟”,立足不敗。
(作者單位系中國民生銀行總行營業部投資銀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