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妻的婚姻財產訴訟,險些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土豆網IPO葬送;6輪融資后,持股比例僅剩12.7%。一波三折的土豆網 私募 ,CEO王微為何會付出這么大的代價?相關 風險投資 機構中,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王微與前妻楊蕾之間的一場婚姻財產訴訟,險些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土豆網的IPO葬送了。它不僅使土豆網的 上市 進程延后了超過半年時間,而且導致了土豆與行業第一優酷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隨之而來,風險投資界便開始流傳“土豆條款”(即,VC所投公司的CEO結婚或者離婚須經董事會,尤其是優先股股東的同意后方可)的戲稱,以防止創始人婚變對所投項目造成的沖擊。
從創業開始直至上市前夕,王微為土豆網先后引進了6輪融資(包含可轉債及認股權證),金額高達1.6億美元,先后有十家風投機構成為土豆網的股東。這些風險投資機構誰會是最大的贏家?作為創始人的王微又付出了多少代價?
首家視頻網站的上線
2005年1月,從貝塔斯曼辭職的王微以100萬的啟動資金在上海租了一套三居室民房,四五個人在這里開始了創業,王微形容自己是在“播種土豆”。幾個人搗鼓的是當時中國還未有過的視頻網站,即使日后極富盛名的YouTube在美國也才剛剛誕生2個月,沒有任何知名度可言。王微想把網站做成視頻分享網站,苦于找不到借鑒對象,那時只能學習美國圖片共享網站Flickr。
經過三個月內測,土豆網在當年4月正式上線。土豆網創立早期,有兩件事對其知名度的打開帶來莫大幫助。
其一是,在當時Web2.0概念剛剛興起的背景之下,土豆網的上線立刻引來了在國內極具影響力的互聯網評論社區DoNews總編輯洪波的關注,使土豆網在業界的知名度初步打開。
那時候,王微還不知道洪波是誰、DoNews是啥,只知道拉著幾個兄弟悶聲不響地做著土豆,悶聲不響地寫著自己的Blog。
王微回憶道:“那天,大概是土豆推出來后的第三還是第四天,晚上,我坐在美羅城地下一層的大食代,拿了啤酒,等著最后一份的鐵板燒,手機響了。是正做著Chinabbs的鄧薇。剛一接,就聽著她說,你快去看看,你寫的那個blog被行里頭最有名的洪波轉了!我哦了一聲,一頭霧水。我寫的blog?我好像已經很久沒寫blog了吧。給轉了?洪波又是誰?哪個行里頭?然后手機就斷了。”之后,王微與洪波成為好友。
其二是,土豆網上線半年后的10月21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到訪土豆辦公室,他正是要與王微探討Web2.0概念。
王微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Thomas Friedman,3次普利策獎的得主,中東問題最有影響力的非政府人士,紐約時報著名的外交事務專欄的作家,他的1989年的《從耶路撒冷到貝魯特》,就得了非虛構類作品的最高獎National Book Award(美國國家圖書獎)。更不用說,我已經跟讀了他的專欄整整10年。可以這么說,我是他的粉絲。”
弗里德曼與王微的對話持續了兩個半小時,且訪談內容第二天就以《中國人找到自己的聲音》為題登上了紐約時報專欄。在離別之前,弗里德曼以玩笑般的口吻對王微說:“你要做好準備,我經常一寫誰,那個網站就要被擠癱瘓了。”
昂貴的首輪融資
2005年12月,當時小有名氣的土豆網拿到了來自IDG的首輪融資,不過金額只有50萬美元。
關于王微獲得IDG的投資,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段子是:王微去見IDG合伙人章蘇陽,后者見他第一面就拍板答應投資。章蘇陽的理由是,王微當時打扮非常隨意,甚至腳上穿的還是拖鞋;這符合章蘇陽心目中做Web2.0視頻網站的形象,不循規蹈矩、有創造性、有活力,如果王微是西裝革履面見章蘇陽,他還未必會投。
其實,這僅僅是章蘇陽避重就輕對外講的“故事”而已,他知道怎么講“投資故事”有利于吸引傳媒的眼球促進傳播。實際情況是,2005年夏,IDG投資經理高翔就已經與王微開始聯系,他們約在上海一間酒吧見面,從下午一點聊到凌晨十二點,從個人經歷聊到web2.0、互聯網行業的未來。“當時美國的互聯網視頻也還沒有起來,還沒人聽說Youtube,那時大家都用Flickr來做比喻。”高翔說道。
雙方經過了前后半年時間的接洽,而且王微為了拿到50萬美元的投資,居然同意出讓高達1/3的股權(如圖1)。之后高翔帶著王微去見合伙人章蘇陽。面對如此優惠的條件,章蘇陽沒有理由拒絕,況且50萬美元對于IDG來說簡直九牛一毛,即使投資失敗也不影響整個基金,所以跟王微面談只是一個走過場的過程而已。
DoNews總編輯洪波知道王微首輪融資即出讓了超過30%股權時,驚訝地問他:“你不怕失去對這家公司的控制權嗎?”王微回答:“把自己做的事情做成比任何事都重要。”似乎他對企業的控制權不是那么在意,或許他那時壓根就不覺得自己真能把企業做成。
后續融資波瀾不驚
隨著YouTube的聲名鵲起,整個視頻分享網站行業被帶動起來,特別是2006年11月,Google公司以16.5億美元收購了當時還尚未盈利的YouTube,業界開始意識到視頻分享網站的價值。并且,由于YouTube的崛起,視頻分享網站的估值也開始有了參照,這無疑也使土豆網的后續融資更加順利。
2006年5月,土豆網獲得了來自IDG、紀源資本(GGV)、集富亞洲(JAFCO)的850萬美元第二輪融資,其中IDG投入150萬美元,紀源資本與集富亞洲各投350萬美元。此時,土豆網團隊也從當初的四五個人擴充到了20人。
就在土豆網完成第二輪融資之后一個月,古永鏘所創立的視頻分享網站優酷也正式上線了。雖然優酷上線比土豆晚了足足一年,但是古永鏘的起點平臺可謂全面優越于王微。王微創業之前的互聯網經驗非常有限,而古永鏘創業前的身份則是大名鼎鼎的搜狐COO;王微創業伊始只能靠自己的100萬人民幣自有資金,而古永鏘創業之前就已經獲得300萬美元的風投支持;論及人脈關系,跟古永鏘橫跨互聯網與華爾街(他加入搜狐之前曾在華爾街長期任職)相比,王微的創業人脈資源就更加遜色了。
優酷加入戰局,可謂激活了一江春水,土豆網的融資估值也跟著水漲船高。2007年4月,土豆網獲得第三輪1900萬美元融資,此輪融資由今日資本(Capital Today)及General Catalyst領投,兩家各投600萬美元,其余5家VC合計投入700萬美元,前兩輪的投資者IDG、紀源資本、集富亞洲也繼續跟投。
在順利完成第三輪融資后,酷愛旅行的王微和眾驢友們踏上了騎行西藏的路途。隨后,王微將整個西藏的騎行過程用DV拍攝下來,并制作成一部完整的視頻上傳到土豆網。這部由土豆網當家人自制的原創短片,給網站帶來不少好評,這也使得王微更加強調土豆網的UGC(用戶原創內容)特征,正如王微給土豆網概括的那句知名廣告語“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2008年4月,土豆網獲得第四輪5680萬美元融資,由新加坡的凱欣亞洲(Crescent)領投3000萬美元,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旗下風險投資公司Venrock及其他5家VC共同投資2680美元,此前的IDG、紀源資本等也繼續跟投。
雖然有第四輪的巨額融資支持,但是土豆網卻在2008年將行業頭把交椅給丟了。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07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土豆網以9.86%的市場占有率位居播客及視頻分享領域第一位,優酷網以8.91%位居第二。但在2008年,在當時金融危機廣告營收受阻的背景下,土豆放緩了網絡帶寬投入,而優酷則選擇了趁勢擴張。雙方市場策略的迥異,帶來的結果是優酷在2008年超越土豆,并且優勢逐漸拉大。
2010年7月,土豆網完成第五輪5000萬美元融資,由新加坡淡馬錫(子公司Sennett Investments)領投3500萬美元,凱欣亞洲、IDG、紀源資本等5家合計追投1500萬美元。
外界一直認為土豆網在上市前一共獲得五輪融資,融資額合計為1.35億美元。其實土豆網上市前的合計融資額并非這個數額,而是1.6億美元,除了前述5輪融資之外,2010年3月,土豆網還發行了部分可轉債及認股權證合計2500萬美元,比如淡馬錫拿到的認股權證為1750萬美元,凱欣亞洲及紀源資本認購了250萬美元的可轉債。在土豆網上市前夕,可轉債持有者及權證持有者都進行了轉股及行權。
土豆融資的資本賬
表面看,土豆在成長過程中始終得到了風險投資的支持,而且巨大的融資額也甚是羨煞人,但如果細算一下土豆融資的資本賬的話,或許就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鮮了。
土豆網六輪融資中,先后有十家投資機構向土豆網投資入股,表1列出了這些投資機構各自的投資額,以及按IPO價格計算的投資回報。從表中可知,十家投資人合計向土豆網投入了近1.6億美元,到土豆網IPO之時,所有投資人的平均持股成本為2.02美元/股,按IPO價格計算,所有投資人的總投資回報為3.59倍;十家投資人中IDG是唯一一家全程參與投資的機構,其總投額不算高,僅850萬美元,平均持股成本僅0.82美元/股,因而是投資回報最高的一家,達到8.85倍;最后兩輪才參與投資的淡馬錫是總投資額最高的一家,其先后投入5250萬美元,平均持股成本達到2.71美元/股,因而投資回報是最低的,僅有2.68倍。
在同一個項目中,為什么不同的投資人會形成這種投資回報上的差異?所謂風險投資,其投資回報總是與其承擔的風險呈現對應關系,對一家創業型企業而言,投資越早所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入股的價格就越低,而越往后入股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圖2中列出了土豆網前五輪私募融資的每股價格走勢。從2005年12月的第一次融資的每股8美分一路上漲到了2010年7月的每股2.71美元。也就是說,付出同等的資金,在2005年時入股要比2010年入股拿到多得多的股票。所以,IDG入股早回報高,淡馬錫入股晚回報低。
另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土豆網從創業伊始經過6輪融資,合計獲得近1.6億美元(包括2010年3月的可轉債及認股權證發行),王微的持股比例也最終被稀釋得僅剩12.7%(如圖3);而優酷網上市前同樣獲得6輪融資,所得金額同樣是1.6億美元,但其創始人古永鏘依然手握優酷41.5%的股權,大大高于王微。
王微的股權之所以被如此稀釋,與土豆網在第一輪融資時以50萬美元出讓33%股權給IDG有著莫大關系。當時,IDG按照0.083美元/股的價格入股土豆網,因而僅僅花49.8萬美元即拿到了土豆網高達600萬股的股票,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王微在土豆網的持股比例最終被巨幅稀釋。到上市前夕,王微僅僅是土豆網的第三大股東。
相對于古永鏘而言,在融資額同等的情況下,王微可謂向投資人出讓了過多的股權。縱然業界公認優酷的估值會高于土豆,但是二者估值差異遠遠超過了二者的市場地位差異,明顯不合理。
總而言之,IDG第一輪向土豆網投資時,對其估值過分低了,這直接導致王微的持股比例最終被巨幅稀釋。在早期視頻分享行業沒有估值參照體系的情況下,王微只能向強勢的資本做出讓步,這就是王微作為視頻分享行業先行者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