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篇文章《中國金庫正向外資敞開大門》以及隨后以《中國進化故事》為題的一封信件引起了讀者的關注,他們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一名來自大型經濟刊物的記者就 私募 股權提了幾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將這些問題及相應的答案寫出來。
問:你說中國企業家現在有錢了,能否詳述一下,這是否意味著許多企業家將開始進軍 私募股權 (PE)投資行業?
答:中國企業家已經開始投資PE 通過PE基金,以及直接收購股權等方式。中國國內PE基金的一些主要投資者是企業,我們也做過一些有企業投資者參與的交易。比如,在一宗有關汽車零部件交易中,我們發現企業對購買股權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眾所周知的另一點是,中國企業常常將多余現金投資到 房地產 行業中,或者是在中國A股市場買進股票。不過,我認為,未來中國企業將會更青睞挖掘能夠幫助其中國業務實現增長、拓展市場或引入新技術的收購機會 無論是國內外。
問:中國PE參與者是否已經足夠老練?如果不是,他們還缺乏些什么?
答:就投資決策而言,中國國內的PE公司與國際同行是不同的。在中國進行投資時,中國PE參與者的投資分析并不那么嚴謹,且更傾向于依賴自己的本能直覺和對本地市場的了解。無論好壞,中國PE企業不會像國際同行那樣花費時間和金錢做盡職調查,但會依靠自己的人脈網絡來進行決策。因為中國PE企業不那么重視盡職調查,所以它們行動起來比國際同行更為迅速,因而在中國進行交易之時中國PE企業極具競爭優勢。
當一家國際PE企業的中國投資主任將一宗交易的信息發送回本國,高級投資主任 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并不像前者那樣熟悉中國 將花費大量時間討論中國的增速是否正在放緩、是否存在房地產泡沫,或者是人民幣是否將繼續升值。另一方面,中國PE企業的投資委員會并不需要花時間研究這類問題,而是直接切入投資機會的細節。我們正在進行的一項中國交易中,中國投資者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盡職調查和交易,而國際企業卻表示,為完成相同的交易,他們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和100萬美元的律師費、顧問費和審計費。
問:你認為中國的PE行業有一天會成長到足以和美國PE行業平分秋色的規模嗎?
答:中國的PE行業確實激充滿激情,但現在這個時候和美國作比較是不合適的。美國經濟規模是14.7萬億美元,而中國僅為5.9萬億,不足美國的一半。在其所有的劣勢之中,美國 資本市場 高度發達,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仍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最后,因為美元依然是國際儲備貨幣,來自全世界的資本能夠自由地流入流出美國。
毫無疑問,中國PE行業將繼續發展 無論是其規模還是影響力 但要和美國相抗衡仍需較長的時間。鑒于這兩個經濟體的相對規模、發達程度和結構性差異,美國仍將統領全球PE行業很長一段時間。
問:杰克控股(JFP Holdings)在PE行業正在做些什么 是否設立了基金?目前規模多大?你們的合作伙伴有哪些?你們是否做過任何投資?哪些行業是你們最感興趣的?哪些行業擁有的增長潛力最大?
答:我們在杰克控股所看到的是,中國有太多資金,而交易又太少。每家主要國際PE企業都在這個國家調配了大量資本,而且中國的資本來源也一天天地增長著。除此之外,中國的交易規模要比美國和歐洲小得多。盡管中國的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驚人,然而這種不平衡狀態似乎沒有扭轉的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對于像杰克控股這樣的公司來說,存在著極佳的機會:創造和發現新的投資機會,并為投資者牽線搭橋。因為我擁有華爾街和中國的經驗,而且我們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團隊,我們可以說是西方及中國企業的“避雷針”。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各種規模的企業都向我們公司尋求服務。許多公司都在需要資金。我不排除有一天自己創建基金的可能,但我們公司目前的業務已經夠我們忙上好幾年的了。
就行業來說,我們認為清潔技術、醫療保健和服務行業中存在著較多機會。就中國未來發展方向而言,這些行業已經趨向于成熟,且較為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