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悔把新東方做大,后悔把新東方弄
上市
。”
在新東方(NDU.N)上市兩年后,俞敏洪曾在多個場合中這樣公開表示。作為一家上市的教育機構,在保持業績持續增長的同時,還要保證教學質量,這讓俞敏洪“壓力很大,很疲憊”。
然而,“俞老師”的“悔意”似乎并沒有影響中國企業的上市熱情。
據清科的統計,2010年前11個月,在清科所關注的13個境外市場和3個境內市場上,共有678家企業上市,其中,中國企業就達到416家,約為其它國家IPO總量的1.59倍。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已上市的中國企業,尤其是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正在醞釀退市。
境內外市盈率的差距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境外
資本市場
的各項嚴格要求使得犯錯成本極高,高額的維護及溝通成本,這些都成為中國企業醞釀退市的考慮因素。
那么,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上市是否是企業高速發展的必經之路?上市對于企業而言,又有哪些利弊?
2010年12月15日,在東亞銀行(中國)舉辦的“未來企業領袖大賞”頒獎典禮上,以上話題成為企業家和投資人熱議的內容之一。
上市不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對于上市,搜房網董事長莫天全已是“過來人”。
2010年9月17日,搜房網(SFUN)登陸紐交所,融資1.2億美金。
早在2006年7月,澳洲電訊以2.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搜房51%的股權。
在這次IPO的同時,搜房同時完成了一次“比較有規模的”MBO,即以發行價引入
私募
基金,總額為3.2億美金。
最后,澳洲電訊退出,在獲得分紅的同時,還獲得了“差不多5個億美元現金”,而莫天全由此贖回了搜房大股東的身份,IPO之后占股29.5%。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好多年里,搜房一直在喊上市,也曾幾度走到了上市門口。
但在莫天全看來,搜房是“被上市”,“如果能不上市我們就不上市”,他表示,上市不是一個企業的目的,只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新東苑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東苑國際)執行董事陳星言也有同感,在她看來,上市只是一個渠道、一個方法,而非“必經之路”。
作為“創二代”,蘇州百勝動力機器有限公司(下稱百勝動力)董事長韓念仕透露,百勝動力目前“正在做上市的努力,因為公司有這個方面的需求”。但對于“上市是企業高速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一說法,他也并不認同。
硬幣的兩面
陳星言對上市的利弊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新東苑國際的主營業務包括
房地產
開發、
金融投資
和資產管理三大板塊。據陳透露,目前新東苑國際也在做養老產業,而且這塊業務未來有上市的打算。
陳星言分析,將養老產業這塊業務推上市,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也可以提升企業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甚至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一些支持。
不過,她同樣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即企業上市的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包括對信息的披露,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等等,因此,在她看來,如果一個企業還沒準備好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就不要上市。
九鼎投資合伙人高磊則認為,企業在國內A股上市,無論是主板、中小板還是
創業板
,可以獲得的好處可歸納為這樣九個方面:穩定、直接的融資渠道;品牌價值的提升;匯聚人才、政策、資本、技術等各類資源;完善你產品結構;通過資本市場去完善并購和擴張,優化增長;財富增值;財富陽光;通過上市達到社會保護;企業的社會傳承。
當然,在獲得這些的同時,企業要付出各種成本,比如IPO的成本,企業規范的成本。甚至有的企業在上市融資后,“還會虧錢”。
高磊認為,在規范的過程中,無論是直接成本還是間接成本,都是必要的。
除了成本,高磊還提醒說,企業上市后,還要承擔各種各樣的壓力,要面對來自股東的壓力、股民的壓力,甚至股評家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