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最近工業園區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企業撤離,效益不好,甚至有空置的現象。園區經濟以前相比發展勢頭減緩,出現一定的困難,甚至遇到政策顛覆性的問題。這就需要園區的主管方對園區經濟進行問題梳理,重新定位,使園區經濟按照新的定位發展。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分析園區經濟到底有哪些問題。我們也找到了園區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建立新的合作方式,形成新的增長點,引入人工智能,使園區經濟能夠渡過目前的困境,探索出一條新路子。這是我們對園區經濟困境和出路的總介紹。
一、目前園區經濟的現狀究竟如何?
園區經濟是我們國家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有工業園區,服務貿易園區,也有大學園區。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就有經濟特區,有沿海開放城市,也有計劃單列城市,我們稱之為經濟的區域性發展。在區域性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根據行業特點設置的行業園區,根據產品和來源形成了特定的工業園區。比如蘇州有新加坡工業園區,有臺資工業園區,也有外資工業園區,上海有嘉定汽車城。近幾年來我們的經濟呈現出以地方為代表的區域性生態,國內發達城市基本都是這個思路,在不同的區域設置了不同的園區,這是園區產生的基本情況。
在園區的發展過程中,就需要把外部一些好的企業招進來,好的項目招進來,因此就產生了園區經濟和招商經濟。在國內比較有名的園區經濟有比如像蘇州工業園,深圳有南山工業園區,化妝品園區,浙江有像臺州和寧波這種民營企業園區。另外,伴隨著大學的發展,國家在支持大學走出去的政策推動之下,很多大學可以異地辦學。北大清華在深圳辦校區,主要是辦研究生院,山東大學有威海校區,北師大有北師大校區,也有北理工校區等等,這就出現了校園異地辦學的園區經濟。園區經濟也分兩類,一類是研究基地型,一類是本科碩士型。北大清華基本上都是以研究生為主。
這是目前園區經濟的發展狀況。
二、園區經濟碰到的困境
第一,園區出現空置現象。園區曾經紅紅火火,車來車往,特別是工業園區有物資的進出,特別有一些高新園區,產能都特別好。而現在由于國家的貿易政策或者國際的貿易政策有一部分產業外遷,一些外向型的園區出現了企業外遷,廠房空置的現象。比如蘇州表現得比較明顯,東莞表現得比較明顯。年初我去山東煙臺也有一定的情況。這是空置率的現象。
第二,園區出現租賃廠房面積縮小,甚至在不同的園區進行搬遷的現象。比如有些廠區隨著業務的萎縮,就開始縮小廠區退租,有一些企業甚至從費用高的園區遷到費用低的園區,這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對園區里的主辦企業來講,它的好處是做了產業調整,能降低費用。像北京上海在市中心有一些園區都有這種情況,它是費用流轉的過程。另外和它相對應的一個問題是有一些人干脆關門了。這和前面很多外企遷到外地去,可能保留一部分產業或者國內保留生產,或者在國外重新設廠是不一樣的。這是第二個園區的困境問題。
第三,學校園區因政策變化引起退地或縮減現象。我們國家在大學校區方面也叫園區方面,它存在兩個階段。第一個是鼓勵發展階段,大概從2000年開始到2020年。這個階段主要是鼓勵學校出去辦學,異地辦學,各地政府也給房子,也給土地給優惠政策,使辦學辦得好。但是這兩年我們現在要求大學開始強調唯一校區,不允許異地校區,同時此前我們很多大學有二級學院,官民結合形成二級學院,形成了很多的三本學校。
隨著政策逐漸收緊之后,園區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學校就開始切割,形成了一批獨立的學院。獨立學院國內發展不均衡,有一部分發展成獨立的大學,名字也像正規的大學的名字,他們想借正規教育分一杯羹,這是大學園區碰到的困境問題。從鼓勵發展到限制發展導致園區的功能發生了變化,有的園區直接由大學變成研究基地,或者有的大學甚至把園區推給當地政府。當然比較好的一些大學,比如像中國石油大學就從東營直接搬到山東的青島,在青島設立校區,它等于更換辦學地點。原有的東營校區由于各種原因就廢棄了,現在主校區就在青島的西海岸,這是比較少數的情況。
總之,學校園區出現了政策變化,引起了退地現象,政策變化引起了縮減的現象。原來有本科,現在變成只有研究生,原來只有本科研究生,后來變成只有研究基地。這對當地學校的定位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有的甚至直接退掉。
以上是關于工業園區和學校園區的困境。
三、面對園區的困境,各地采取的探索措施
由于國際貿易的影響,有一部分企業外遷。由于宏觀經濟影響,有一部分企業經營萎縮。由于各種政策的影響,校區經濟出現了調整甚至萎縮、甚至關門的現象。這就是我們的園區碰到的問題。
這種情況就給經營園區的政府和經營園區的主管單位,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這些新成立的園區的管委會,他們的級別一般來說都比較高。地級市的園區都是由常委兼任,所以它就形成了較高的組織體系。因此當產業出現外遷的情況下,或者企業出現萎縮情況下,園區就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通過招商引資使規模不減,政策加強,維持園區的經濟。
學校在異地辦學過程中出現縮小辦學規模、功能定位發生了變化,甚至退租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涉及園區重新定位,重新吸引新的使用者重新進行規劃發展,這也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首先,產業園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園區經濟發展。
做得比較好的是廣東佛山和浙江寧波兩個地方。
佛山光明區在面對產業調整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服務措施。比如加強企業的服務,加強矛盾的調解,加強巡防管控,加強安全監督,同時打造5分鐘生態圈,10分鐘生態圈和30分鐘生態圈,優化周圍的營商環境。
這種做法帶來了三個好處。一是給溯源的企業提供便利性。二是通過加強服務,給這些企業提供可獲得的政策和條件。三是修停車場修馬路,優化環境。這是佛山的做法。
浙江以寧波為代表的園區,對新的園區提出了政策。有新招商進來的比如生物制藥、大健康企業,園區提供過渡性的住房政策。免費提供入園的房子,提供配套資金,企業需要提供知識產權,提供研發團隊,提供有專利的保障。企業提供軟實力,園區提供硬實力,形成一種互助性合作。
這種情況在浙江、江蘇都比較普遍,甚至在廣州都比較普遍,形成了一種推動園區發展的新現象。
另外,大學園區也推出一系列措施。青島提出把一些有發展潛力的民營的獨立學院和三本學校,通過一種嫁接的方式引入新的園區,使教育資源不浪費,場地不浪費,支持民營院校的發展。這種做法其實相當于用龍養鳥,形成獨特的方式。
所以我們能看到,傳統的園區碰到一系列的困境,有內外的因素,有政策因素,有定位的因素,所以園區的主管方就做出了一一系列的調整措施。
根據上述的調整措施,我們總結三個基本的經驗。
第一,積極研究政策,有針對性應對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積極研究政策有針對性地研究外貿外遷帶來的影響,做到有備無患。
第二,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經濟相關產業引入,使企業用新的業態發展園區。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除了前面講的佛山和寧波之外,山東淄博專門有一個芯片產業園區。它吸引了在北京已經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企業和當地企業進行嫁接,通過并購的方式,形成芯片封測企業,而且企業已經完成了上市,形成在當地有影響力的芯片企業,然后它又復制實現當地的企業轉型。當地有一個企業早期是做無線電,叫亞華電子。老板是個下崗職工,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了對醫院的服務,現在又開始引入人工智能升級服務,最近在資本市場表現非常好。它采取一種吸引的方式和扶植的方式,使園區的經濟煥發了新的活力。
第三,積極對接國內外人才。國外名校有一些應用性學科,有博士、博士后、教授手里有成果,缺少落地平臺,缺少資金,平臺就通過中介機構成立研究院,建立人工智能平臺,建立機器人平臺。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產業園區、產業研究院和蘇州產業園區、人工智能研究院,整個園區既能做到提檔升級,又能發揮園區的作用。
四、對園區經營者和園區企業的建議
以上是我們針對園區經濟的困境和園區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不同的園區做的有益探索所做的分析。針對園區的情況,我們通過分析給園區的經營者和園區的相關利益相關者提兩點建議。
對園區經營者的兩個建議:
首先,面對當前的大產業轉型,要積極地尋找破局對策,理解政策,理解新產業帶來的風險和機會,通過鼓勵原有企業的發展穩住陣腳,通過引進生物經濟,引進人工智能,引進新興企業,使園區的經濟放煥發活力。園區要在政策、資金扶植、周邊服務和人員服務方面做到四位一體促進園區的發展,這樣才能使園區有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還是昌平生物經濟研究院,都是由這種方法形成新的產業帶。
第二,政府要積極進行高效聯合,成立研究院,為園區的經濟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和上海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錯,利用大學做研發的落地,這一點國家也是鼓勵的。同時,上海在推動生物經濟重點實驗室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對園區內企業的兩個建議:
第一,積極與園區共贏發展,獲得支持。進入園區之后,隨著時間的變化,有的企業可能發展好,有的企業發展不好,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研發,加強市場開拓,積極地與園區形成一種共贏的發展,獲得資金、獲得政策,獲得幫助。
第二,園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會面臨園區的轉型升級問題。園區的企業要適應轉型升級,要在騰籠換鳥、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適應要求,立于不敗之地。
這是我們針對園區經濟的困境和出路所做的分析。